即墨撤市设区七年来,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强化经略海洋意识,主动服务和融入海洋新发展格局,加快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综合管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更高发展质量。
致力于厚植营商沃土
海洋经济稳步发展
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坚持“陆海统筹、全域皆蓝”,完善“5+4+3”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激活海洋科技创新动能,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24年全区涉海规上企业200余家,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345亿元,同比增长7.7%。营商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全面梳理各级支持海洋经济发展10个专项122条政策,编制惠企政策一本通,让企业“一站式”了解涉海惠企政策;从企业信息库中匹配目标企业,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助力企业获取上级涉海专项资金、奖励补贴等红利,6家涉海企业成功获评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在开展“三走”活动工作中,局党组成员带头“走上去”对接争取,打通中电建项目用海审批路径,全力服务海上光伏项目落地。带队“走进去”走访、服务企业,协调解决问题诉求;强化要素保障服务,积极对接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为相关项目协调解决用地、用海手续和备案等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成果颇丰。构建“精准招商+园区承载+项目落地”服务体系,助推涉海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投产”;绘制海洋新能源招商手册,开展精准招商,推动项目签约;加快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女岛临港产业园等已建园区开展优质企业招引,形成涉海专业园区集聚效应,助推企业做大做强;41个项目入列2024年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入选项目数量创新高,年度计划投资总量居全市前列。
致力于海洋领域创新
改革创新经验日趋丰富
海洋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探索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拍挂,首批13宗海域使用权总出让金超2亿元,推动“蓝色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探索建立海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统计核算新体系,相关经验被推荐至自然资源部;省五经普试点通过专家验收,为全省开展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提供试点经验和实践基础。海洋科技产创融合效果显著。搭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科创荟”服务品牌建设,促进成果供需精准匹配,加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支持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等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土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吸引集聚国内国际领先海洋人才,助力5人成功入选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3名人才及依托单位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实现了即墨区在蓝色人才专项评选的新突破。
致力于渔业转型升级
现代渔业发展成效显著
海洋牧场建设提质升级。国信海洋牧场完成投放人工鱼礁6.7万空方,涵养海洋渔业资源,优化海域生态环境;利用大管岛融海岛基型海洋牧场“蓝谷一号”海上多功能平台,对海洋牧场监测、预警、决策等,打造全国沿岸测试场网络。水产种质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实施“蓝色良种”培育工程,为即墨区水产种业“强芯”,规划建设蓝色种业产业园,争取纳入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一园区”规划布局;推动科研院企技术合作,将适合即墨区气候、海水条件的“黄海六号”对虾、“黄选一号”三疣梭子蟹等优质水产品种及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推广,为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提供了良种保障。渔业资源养护力度持续改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为推动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2018年以来,放流虾蟹等优质苗种约9.3亿单位,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养护。渔业品质和品牌创建有所斩获。深挖优质品牌资源,指导企业开展品牌申报,即墨区渔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信“裕鲜舫”大黄鱼品牌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名录,“神汤沟牡蛎”“即墨海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即墨海参”成为青岛市唯一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地标产品展示”平台的地标产品。
致力于海洋生态优化
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更有力
海域海岛监管能力持续强化。构建“陆、海、岛”三维一体的执法巡查模式,强化网格化、精细化执法监管,实行陆域、海域多频次、高密度巡查,及时清理非法养殖,恢复海域原状,打击违法占用海域行为。海洋灾害防御综合能力持续提升。采取重点海域拦截、海上打捞、到岸处置的“三线”作业方式开展浒苔灾害应急处置,有效降低了浒苔灾害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组织实施即墨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致灾孕灾要素调查、海洋灾害重点隐患调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工作;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并转发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等灾害预警信息,为沿海企业和渔民减少灾害损失,拉好“警戒线”,筑牢“防浪堤”。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配合上级业务部门进行生态恢复岸线认定,严控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落实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依法依规严格限制项目占用自然岸线。鳌山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打造蓝谷滨海黄金岸线。
致力于行业平安建设
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稳中有进
持续强化海上安全生产管理。落实渔船三级包保责任制,实行包保人和协管员双监管模式,坚持短信、微信群信息预警双保险;遵循“查违规必查安全”原则,加大海上执法巡查力度,常态化清理整治“三无”船舶;在渔船检验过程中,开展“上门年审”服务活动,严格检验救生、消防、通导终端等设备,守好渔民安全防线;推进渔船减船转产工作,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强化“依港管船”监管能力。利用卫星定位、AI识别、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即墨区8处渔港、10个停泊点规划建设渔港智慧化监管系统,加强对渔港及港内渔船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提升“依港管船”水平。目前,已完成项目基础施工。持续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形成以生产经营主体为核心,融合监管、监测、执法、合格证管理的完整信息链、业务链;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和水产养殖产品抽样检测,对发现使用违禁药物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宣传活动,不断增强水产养殖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张皓天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