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数十亿“真金白银”,实施墨水河流域综合整治,还街道河畅岸绿,这是对一条母亲河的深情;在寸土寸金的东部“留白”250平方公里“不开发”,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这是对一方生灵的守护;坚持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从昔日小渔村摇身成为“卖风景”的美丽乡村,这是对一份乡愁的眷恋……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撤市设区七年来,即墨区矢志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昔日黄海之滨的资源小市、胶东半岛的传统产业重镇,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公园城市——即墨,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阔步迈入青山绿水间。
顶层设计入手
书写生态优先“新考卷”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走在秋日的墨水河边,时常可见“水清鱼跃”的景象。而多年前,墨水河两岸集聚的企业和居民将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中,由于治污水平落后,流域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墨水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墨水”河。
“守护”一条河,即墨从顶层设计入手,顺应民生新期待。即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墨水河污染治理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墨水河整治工作,专题研究讨论整治方案,落实整治资金,确定实施进度。从2017年开始,即墨区围绕“全线截污、全线清淤、全线绿化、全线贯通道路、全线中水回用、全线整治村庄”的河道治理战略,先后投资27亿元对墨水河、龙泉河两河进行综合整治,河道治理总长度共计30.2公里。如今的墨水河,河水清流、水鸟翔集、绿树掩映,正成为人水和谐的休闲园、景色宜人的景观带、水清岸绿的生态区。
“发展与保护”命题之下,如何让青山金山共赢?近年来,即墨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为即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先后制定了《青岛市即墨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青岛市即墨区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青岛市即墨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青岛市即墨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体制改革相继出台和推进,成为美丽即墨建设的有力保障。
今年6月份,《关于青岛市即墨区建设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的实施意见》公开印发,一条即墨特色的“碳”索之路,将推进经济社会全域化绿色变革;8月份,随着《美丽即墨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实施,一幅“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赤礁柔沙、海面抚光”的“即墨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1921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一条无形的红线决定着未来即墨“山、海、城”的生态格局。陆域和海域共划定28个综合管控单元,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以红线为界,即墨筑牢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理念,“不遗余力”守护重点区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推进河(湖)长制、湾长制、生态损害赔偿、环评“打捆审批”等改革,其中,已有31个项目享受环评“打捆审批”改革红利,审批用时提速60%以上,为企业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编制费用;568家企业有序纳入正面清单,非现场执法占比近50%,生态环境差异化监督执法更显“温度”。
向污染“宣战”
青山金山的“双向奔赴”
被誉为“千年商都”的即墨区,是江北产业重镇。曾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即墨城区工业企业集聚,烟囱林立、灰飞霾罩,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发展已走向穷途末路,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近年来,即墨坚决向黑色“GDP”说“不”,从“造烟囱”到“淘两高”:在包装印刷、纺织印染、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积极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以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奇瑞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发展壮大新能源企业产业;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与排污许可等制度联动机制,促使热镀锌行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治理能力……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2023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5.7:48.6:45.7。绿色发展引领能力不断增强,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9家、瞪羚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1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75.2%。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迈向“低碳化”。连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行动,对水泥行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先后开展一系列金太阳、光电一体化项目,在全国率先创新农业光伏大棚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区建成光伏发电449兆瓦,风力发电6.55万千瓦,中节能实现年新能源发电6.67亿千瓦时。全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2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入选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首批省级试点企业;强化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有力倒逼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锲而不舍向污染宣战。集中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等“八个专项行动”,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消除等“十大标志性战役”,加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一系列治污举措,换来的是,今年1月—9月,全区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29μg/m3和52μg/m3,相较于2017年同期分别改善31.0%和35.0%,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78.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连续5年优良率保持100%。持续不断地守蓝护绿,“蓝天白云”“水清河畅”已成为常态。置身于千里沃野间,“美丽即墨”四个字瞬间具象化。
打通转化通道
城乡共绘绿色同心圆
在生态保护的“定量”中做大绿色发展的“增量”,联农带农机制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位于即墨区温泉街道的东温泉村,近千名游客冲着“中国大陆唯一海水溴盐温泉”的名号前来度假。在距离该村15分钟车程的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依托莲花山、莲茵河的自然生态优势,落珠般散布着100余家休闲庄园、家庭农场,假期接待游客量突破6.5万人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温泉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街道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落实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好底子”和多年深耕文旅融合的“硬实力”,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生态+旅游”让老百姓端上“金饭碗”。
那么,如何让山水资源释放出更大经济价值?即墨区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
雄崖所村,凭着好土、好水,甘薯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20%;金口镇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软枣猕猴桃每亩收入最高可达4万余元;丁字湾海域水质优良,3万余亩海域滩涂上养殖虾蟹、蛤蜊、蛏子等海产品,总产量达140万斤……
村村有美景,美景变“钱”景。伴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即墨区越来越多的村庄“升级”为干净整洁、富有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也为“美丽经济”的转化释放新动能。
目前,即墨区已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92个、美丽庭院5.6万户,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近30亿元,一幅幅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在即墨大地铺展开来。
每逢暑假,中节能(即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青岛市即墨区智慧垃圾分类体验馆等一批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大中小学生热门的“打卡地”;在各大餐馆,不少市民点菜时服务员会主动提示菜品数量,就餐后将剩菜打包,基本光盘已成普遍现象……
美丽即墨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近年来,即墨区围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即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小蓝帽”“小浪花”“蚂蚁力量”……越来越多的环保公益组织成为即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民间力量。
青山不语,大海奔流。这场始于民、惠于民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萌芽,根系已达每一位即墨人。美丽即墨,渐行渐近。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袁超 通讯员 刘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