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即墨撤市设区以来,通济新区立足自身实际,以产业链为抓手,深度谋划、协同推进,整合资源、因链施策,坚持不懈强基础、补短板、育动能,做强重点产业,在精准强链延链固链上蓄势发力,探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链群培育成效初步显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注入新动能。
坚持塑强培优“强链条”
提升产业竞争力
做强新区地标产业,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两条产业链,在不碰“高压线”、不踩“红线”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充分的扶持帮助。
着力培育重点企业。坚持把重点企业培育作为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举措,抓大不放小、抓新不放老,聚焦两条产业链中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以三菱重工海尔等为代表的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配套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和加快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积极发挥重点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头引进、培育上下游配套项目,提升产业链龙头引领力。当前,新区年销售额超十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13家,并培育了一批以精锐机械、朗夫包装等为代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成为行业“领头雁”,带动并促进新区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瞄准两条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梳理重点企业特色产品和核心技术,分批次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或帮扶清单,持续扩充优质企业培育库,帮助企业明晰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可对接的上下游企业,鼓励其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助力中小企业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小巨人”、单项冠军,提升产业链节点竞争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5家。三是大力培育“四上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小升规”激励政策效应,紧盯年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新竣工投产企业,完善培育机制,建立76家“小进规”企业动态培育库,定期走访,主动协调对接,帮助解决难题,确保达标企业顺利升规,仅2023年净增规上企业6家。
坚持项目为王“延链条”
提升产业支撑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固产业链、提升支撑力的主抓手,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坚持长短结合、大小齐抓、争建并举。
深化项目招引补链。聚焦两条重点产业链缺失环节,精准运用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以商引商等措施,先后组织或参与招商团队赴深圳、杭州、上海、越南等地考察拜访,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加速集聚更多符合新区特色的产业项目。近年来,共引进落地“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41.62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个、市级重点项目4个、区级重点项目6个。
强化项目建设升链。优化项目全周期服务和全要素保障,成立“一项一班”工作小组,量身定制推进方案,从项目签约、土地组卷报批、项目备案、环评、规划到开工建设,全程参与跟进,建立“周联月访”制度,对已开工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及时了解项目建设现状,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全力为项目建设打通堵点、保驾护航。针对青岛市级重点项目流体控制阀门项目,新区成立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协助企业提前规划,明确重点项目审批事项、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协调各审批部门限时办结相关手续,最大限度保障项目建设需求,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验收用了不到1年时间,提前半年实现投产。
搭建产业平台聚链。立足新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做强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新区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聚焦强化辖区企业协同联动,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依托海尔净水、精锐机械等龙头企业在科技研发、贸易服务、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领域的赋能支撑作用,成功集聚了海金智造、中通物流、日日顺、圆通青岛商贸科创园等一批优质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产业生态。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建成占地87.88亩的卓通产业园,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企业44家,持续释放项目承载空间。同时,着力推动建设占地100亩,总投资10亿元的融通新型产业园,用于承载、孵化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5000万元。
坚持要素为基“固链条”
提升产业承载力
坚持把要素保障作为优化产业生态的重要前提和抓手,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融合。
深化技术赋能。坚持创新需求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在前沿技术、关键基础技术等紧缺领域加大布局投入,不断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日日顺物流牵头承担首个智慧物流领域国家级重点专项——“智慧物流管理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成功打造智慧物流园和智能无人仓两个专项首批重点应用示范样板项目,智慧物流园作为国内首个大件5G智慧物流园区,业务范围可辐射青岛、日照、烟台、潍坊半岛地区。
深化机制赋能。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机制,采取“政策支持+龙头带动+银企对接+人才支撑”模式,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已组织企业前往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招聘活动20余次,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协助企业申报技术改造项目、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等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帮助46家企业成功申报创新转型技术改造项目;指导辖区符合条件的8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
深化环境赋能。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助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抓手,聚合要素资源,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强化交通、用电、用水、用地等要素保障,以营商环境“大提升”激活产业发展“硬实力”。高标准推进青岛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通济新区段、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东西快速路项目征迁工作,助力完善新区“四纵”“三横”“两高”“一快”“一铁”城市交通网;投资500余万元为青岛易斯寰球流体控制有限公司配套建设自来水管线、规划十号路及雨污水管线;投资370余万元为朗夫科技配套10KV高压电力及自来水工程,进一步提升新区规划配套能力,夯实暖企安商行动,为高质量发展产业注入新动力。 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孙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