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撤市设区5年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新时代“英才汇即”系列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1111”人才集聚计划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90家增长到2021年的560家,增长了5.2倍;企业创新平台从2016年的32家增长到2021年的185家,增长了4.8倍;先后培育出了即发集团“超临界CO2无水染色”颠覆性技术、云路先进材料“非晶带材”和森麒麟“航空轮胎”技术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近年来,采用“人才+项目”创新模式,先后引进了14位国内外院士到即墨创新创业,即墨成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一片新热土,引进的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成为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典范。
奋斗青春 激扬创业
2022年6月30日上午,青岛理工大学、即墨区科技局、汉格斯特(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合打造“青岛即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产业园依托青岛理工大学发展总公司、汉格斯特(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专家团队由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泰山学者李长河教授,香江学者、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张彦彬教授、杨敏教授等7位国家级、省市级高层次人才组成。
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的领办者周宗明,是一位80后创业青年,他二十年磨一剑,实现了大学生—军校教官—部队军事参谋—大学教师—研究生—外企职员—创业者—园区运营者的“八级跳”,看似顺利的历程充满了奋斗与激情。2004年,周宗明海军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被选拔留校担任教官,半年后被调担任军事参谋,一年半后转业到浙江科技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大学里教书的同时,他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又报考就读清华大学MBA战略管理班,受到清华大学博士王严绪老师“摩擦学课程”启发,开始深入钻研摩擦与润滑行业。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周宗明辞去大学老师公职,应聘到南京市一家企业担任市场部经理,五年时间,除了做好市场销售外,周宗明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润滑技术,成为“销售当中最懂技术”的人。
2017年,周宗明再次毅然辞职,返回青岛老家创办汉能(青岛)润滑科技有限公司,一家集润滑材料的生产、研发、储运、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技企业面世。投产后,周宗明又拿出“拼命三郎”精神,一边抓生产,一边抓创新。两年时间,公司获得各项研发专利60余项,申报国家团体标准4项,企业标准10余项。2018年,在即墨区科技部门和组织部门的联合推荐下,获得“青岛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称号;2021年,当选即墨科技创新联盟理事,与即墨旅投公司盘活77亩闲置厂房共同建设“青岛即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2022年10月更是捷报频传,与蓝谷高新区一拍即合,拟共同打造智能制造孵化器;成为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委员会理事;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园模式纳入青岛市园区培育计划视野。周宗明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国士壮年 实业报国
“人才是第一资源”,两院院士更是顶流的稀缺资源。60岁左右的院士,科研成果丰硕、团队强大,即墨区科技局在政策加持下,瞄准这个院士群体,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先后引进了中科院成会明院士、工程院丁文江院士来即墨创办企业。
中科院成会明院士2018年在即墨创办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性能氮化硅、碳化硅等陶瓷新材料粉体,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铁动车、电子导热、LED荧光粉、医用陶瓷、风力发电、光伏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先进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进行技术合作,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与检测分析体系。目前,高纯度纳微尺寸氮化硅粉体的制备项目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成为国际5G芯片导热填料供应商,产品出口至日本和德国。碳化硅粉体占有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品质和销量均位列全国第一;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节能减耗80%以上,水平居世界前列,投产以来累计实现产值近亿元。
同年,中国工程院丁文江院士在即墨创办青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深度合作,致力于高强度铝/镁合金新材料、半固态铸铝技术的深度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发制造高强度铝/镁合金零部件产品,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热性能好等特点,为汽车轻量化提供了优良产品和技术支撑。铝镁合金压铸件相对原铸铁产品减重50%以上,价格降低5%以上,性价比优势明显。公司已与一汽解放、福田戴姆勒、上汽红岩、陕重汽、中国重汽、三一重工等达成战略合作关系,2019年投产以来累计实现产值1.5亿元。丁文江院士被评为即墨区首个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20年,即墨区又迎来了一位“80后”创业者——中科院刘嘉麒院士。我国已把玄武岩纤维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之一,刘嘉麒院士在国内最早开展玄纤维研究,是中国玄纤维行业的引领者、先驱者和推动者,积极引导和推动了玄纤维新材料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开发应用。
当青岛市科技局得知刘嘉麒院士有创业的想法后,即墨区科技局主动联系院士团队,双方都抱着最大的诚意,互为对方着想,从见面到签约仅用了2个月时间。刘嘉麒院士团队与即墨旅投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中科石源新材料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同时规划建设了“玄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院”和“玄纤维检测中心”。目前,研究院和公司进入试运行阶段,已与黑龙江交投、三角轮胎、中国中车等十余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多家重点实验室主动寻求合作建设青岛研发中心和青岛检测中心。今年1月,刘嘉麒院士成为即墨首位住鲁院士,他将青岛即墨作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倾力打造国际玄纤维工业互联网中心。这位耄耋老人斗志昂扬,他想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利用最短的时间,将玄纤维产业做大做强、引领全球!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周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