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榕
在青岛,应该体验赶海。一般的赶海,其实就是去海边玩,到沙滩上去走走,去礁石上转转。只要鞋子没问题就好,如果鞋子有孔洞或者鞋帮比较矮,沙子就容易进去磨脚。在沙滩上闲逛,除了能够找到漂亮的贝壳或者晶莹的石头,不太容易见到别的稀罕物。
三十年前,我爷爷去石老人闲逛,在沙滩上看到晒得半死的几个海星,有的一边橙黄一边紫色、腿部细长;有的一边墨绿一边暗蓝色、腿部粗短。他非常奇怪,就用袋子装了向前走。走了很远,遇到一位渔民,得到了答案:此处有扇贝养殖场,海星是软体贝壳类动物的克星,它的触手会握住贝类,掰开后把里面的肉吃干净。我问爷爷“养殖扇贝的人为什么不把海星切碎呢?”爷爷笑了:“真巧,我也是这么问的。你猜怎么着?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强,切成多少块,后面就是多少条新的海星好汉。所以,养殖扇贝的人就把海星扔到沙滩上,晒死它们。”
到礁石上转,要穿鞋底不打滑的鞋子。到这里了,应该放飞一下自我,找找童年的感觉,谁的内心没有住着一个小孩?礁石的缝隙里经常有很多海水,里面藏着小小的海洋生物:细小的鱼比池塘里的同类敏捷得多;小海螺附着在礁石内侧或者石块底下,拔起它们基本不用费劲;野生海蛎子只有指甲的一半大,当地人鄙夷地称为“鸭嘴食”,不过口感很鲜,带着海水和海风的咸味;“干住屋”很常见,学名寄居蟹。这种小生灵看好哪个螺壳就住进去,背着“房子”四处溜达。等到身体长大了,再换个更大的螺壳住进去,如此循环往复。爸爸说,他见过两个“干住屋”打架,估计是同类之间打劫。他听说海洋中的海螺在减少,以螺壳容身的“干住屋”也在减少,还听说它们有时不得已用海洋垃圾里的塑料瓶当“住房”。听到这里,我心里酸酸的;礁石之间的小东西,小螃蟹最能跑动,它们在海水中游动时腿好像挺有劲,钳子是举着的。在礁石上则是快速奔跑,要抓捕这种“海陆两栖”的小东西,需要有勇有谋。这种赶海,怎么也要一两个小时。女生要做点防晒准备,男生则要备着小桶、小铲之类的工具。
这只是日常的“赶海”,真刀真枪地干一场,才算得地道的“赶海”。崂山会场村的海滩是挖蛤蜊的胜地之一。挖蛤蜊需要细心观察沙面上的小孔,有时候一铲子下去是包满泥的蛤蜊壳,有时只能挖到几个小蛤蜊,偶尔也会遇到蛤蜊的聚集地,一铲子下去能挖出十几个。海域不同,蛤蜊的品种也不同,胶州湾杂色蛤是蛤中上品。
钓蛏子,得带着毛笔和盐。对准沙滩上的“蛏子眼”撒一点盐,把毛笔放在上方,蛏子冲出来夹住毛笔,轻轻一提就能收获一个。也有高手不带毛笔,蛏子冲出来就下手,一样可以满载而归。
在城阳和胶州海域可以捕到章鱼,青岛人叫“八带蛸”或者“八带”。捕章鱼需要技巧。需要使用章鱼钩,还可以用笼子诱捕。在西海岸灵山湾海域可以期待虾虎。当海水退却露出满是虾虎的沙滩,人们即刻撒网,收网就能看到争相跳跃的虾虎。
赶夜海需要带着灯。在崂山会场海滩,夜幕降临后石夹红螃蟹活跃起来。打开头灯,用小铲子探进礁石缝隙或者挖掘沙地,发现螃蟹就用手指捏住。这些螃蟹肉质鲜美,是青岛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赶海,是青岛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赶海,你的青岛体验就不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