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何处寻一方精神休憩地?位居湖北路上的青岛文学馆让来青公干的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惊叹不已:没有想到青岛这座城市有这样一处院落,不仅仅保存与见证着青岛文学的发展,也让外来者能够深入城市肌理触摸一方文脉与传承。现如今的青岛文学馆刚刚历经重装与升级,更改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诸多变化,更是一场文学空间经营七年以来的回望与重设——青岛文学馆3.0,再度以不可或缺的姿态进入并影响着城市文艺生活。
再度升级
趋向生动与多元
作为全国首家城市文学馆的青岛文学馆创办于2011年,这次调整,已经是它的第二次升级,变化何在?在青岛文学馆主理人冷艳看来,第一次升级是2015年由寄居地栈桥王子酒店的大堂,搬迁至现今的湖北路5号独立老建筑,作为国内文化空间第三次迭代前的产物,当时的它已经向文化创新迈出了一步,但整体格调仍在于强调空间文化价值,兼及一点休闲性;这次调整,对文化属性的坚持依旧没有改变,只是同时开始探寻空间的美感与生动性对文化传播的意义,用了些力气打造的植物庭院,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岛文学馆从文学研究到“文学花圃”转变的象征,展墙上的文献、书架上的图书,以及推出的沙龙活动,都开始尝试消解纯学术的严肃面貌,趋向一种生动与多元。
“第一次升级带来了独立空间、实施馆藏计划的可能,以及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七年来,努力与成果已然有迹可循;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拘谨与保守。遗憾或者说需要检讨的是,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机构,这些年文学馆在经营上始终游离在市场逻辑之外,姿态模糊,以致被外界普遍看作是非营利性公益机构。2020年开始的漫长的疫情期又叠加了考验,生存处境不可谓不艰难。”而这一次的投入调整,对文学馆原有内容版块做了新的归置和解读,在总空间体量不变的前提下加大了层次,譬如一楼图书部分进一步丰富并突出了本土性;将负一层的放映室重构为复调空间,兼容电影沙龙和作者画廊;院子拆除了花箱隔断,增容空间的同时多了些花园气质;吧台重置,有了酷酷的咖啡机和资深的咖啡师……已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经营意图。从自身看,文学馆需要明确空间“文化+商业”的属性,修复发展。同时也需要融入到西部老城复兴的格局中,面对周边新建休闲空间的不断兴起,重新思考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拍照打卡”
由此探寻深度体验
作为青岛文艺地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处打卡地,青岛文学馆也在严肃的文学艺术与热衷打卡晒照的“到此一游”间探寻平衡。在冷艳看来,青岛文学馆和良友书坊“播种理想”的文化旨意是一脉相承的:良友书坊更重视本土艺术历史的梳理与呈现,而文学馆专注于梳理与呈现本土文学历史。“我们一直希望它的存在,对本土市民而言是一个可兹进入的城市文艺生活的现场,对外地游客而言,则是一个探看青岛文学与历史的入口。”
只是吸引人来拍照打卡,自然不是理想;因为文学和文化,最重要的旨归是影响和滋润。但我们也并不反对来这里拍照打卡,愿意把文学作为背景,本身就是一种认同和取向,一种愿意靠近的姿态。冷艳坦言,在过去的时间里,也确实看到,有不少年轻人最初只是来这里和书架或者展品拍了个照,后来慢慢就参与到各种阅读和文化沙龙中来了。所期待的平衡大约就是,在拍照打卡的同时,更多人能对空间完成更充分、深度的体验,其中或许就有一条隐藏的线索,让你由此靠近甚至爱上文学。
作为文学艺术群落的集聚地,近来文学馆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元、活跃、摩登的姿态,比如美谈沙龙、探戈舞会等,这些活动内容的设置也在彰显着着文学馆升级之后的新变化。对于文学馆的功能定位,文学展览、文学研讨会、阅读推广、电影沙龙,是其之前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在一个正统又偏于狭窄的文学路线上展开的。很显然,青岛文学馆的专业积累和学术资源远不至此,大家对文艺生活的需求也远不至此。调整后的文学馆,在保留原有的沙龙活动之外,新推出的“美谈”版块为美学沙龙,“玩乐”版块包括音乐沙龙和庭院舞会,“约会”版块为小型私人沙龙,“青潮”版块为青年文艺私聊会……这一切的发起,及随之而来的活跃度,都已彰显出城市文学对生活美学的传达极富热量。
冷艳认为,当下沙龙内容和形式的多元,从根本上说是围绕着文化需求的多元进行的。纵使不能指望所有人都热爱文本化的文学,但大家可以靠近生活化的文学,在文学的氛围里,进行更多义的自我呈现——或可以说,文学的价值也正在于它的多义性,而非学术范畴的单一性。
不同入口
多元接驳海派文化
良友书坊中心店、塔楼1901店,和青岛文学馆在不大的区域内呈现出鼎立之势:开办于2012年的中心店是良友书坊的第一家实体空间,它强调良友书坊对自己做“青岛海派文化的倡兴者”的定位,整体空间呈现像是对良友书坊多年专注于本土人文图书出版、城市艺术史梳理、城市历史研究与保护等后台工作的呈现与转述,以艺术展览、咖啡、图书为关键词;塔楼1901店于2017年开放,空间相对开阔,除了自身在历史建设美学上更具观瞻性,这里容纳了较多品类的图书、文创、独立设计师品牌,出品咖啡和简餐,也承担了艺术课堂、图书签售会、文化讲座等沙龙职能,是一份生动的城市声色。青岛文学馆同时也是良友书坊学术研究工作的后台,这大概也是它“学术机构”气质无法剥离的原因;它有文学的天然寂静感,王统照、老舍、闻一多与沈从文等在这里布下城市之诗,而独立院落和地下一层的空间会弥漫出“小径分岔”的意味,哪怕是你端起一杯咖啡,也极容易想起海明威,或者想起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倡导独立,拒绝复制;保持互动,彼此补充,是我们对三个空间在文化关系上的期待。”冷艳表示,譬如青岛文学馆此前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有些展览如林莽、欧阳江河、尤凤伟的文学文献展,是在良友书坊中心店做的;有些沙龙则是在塔楼1901店进行的。而《王音·水彩课》的艺术展,也曾让水彩作品进入青岛文学馆的展区,完成一场与“鸥鸣——青岛文联的‘早春岁月’”文学文献展的跨时空对话。而至于到访者,恰恰是三个空间保持互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介质。每个人的第一次到来有不同理由,三个不同的入口,但接下来的可能性,往往是开始全面参与到三个空间中来。“而我们也无比乐意见证,无论是这个城市的常居者还是游客,可以在这里遇到青岛艺术和文学的生动,可以感受到青岛多维度海派文化的气息。”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青岛文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