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3:悦读
40年后重温王蒙作品《在伊犁》:~~~
~~~
~~~青年作家高方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小镇青年》
40年后重温王蒙作品《在伊犁》:
深情的土地 美好的怀念

  从1953年创作《青春万岁》开始,王蒙先后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被译成30余种文字。不久前,笔耕不辍七十载的王蒙迎来90岁生日,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拥有充沛的创作力。日前,曾经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的《在伊犁》重版,重温王蒙先生的文字,是又一次见证用文字书写时代的生动实践。

  1965年初,王蒙去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他吃住于农民家中,抡起坎土曼,学习维吾尔语,爱上奶茶泡馕……这6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1983年至1984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

  《在伊犁》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9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2024年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对该版本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一文。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的散文。

  “1965年至1971年,我在伊犁生活6年,也许这在我的迄今为止的经历中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这一段经历确实难忘、奇特、珍贵。”王蒙在后记中写道,谈论在伊犁的生活,唤起并互相补充那些记忆,寄托对伊犁的乡亲、友人的思念之情,快要成为他和家人谈话的永恒主题。不论什么时候谈起来,都那样兴高采烈、感慨万千,不但历久不衰,而且似乎时间过得愈久,空间距离愈远,那时的生活反而愈加凸现和生动迷人。

  回忆起当年在伊犁的生活点滴,王蒙说,虽然这一系列小说的时代背景是那动乱的十年,“但当我写起来、当我一一回忆起来以后,给我强烈的冲击的并不是动乱本身,而是即使在那不幸的年代,我们的边陲、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各族人民竟蕴含着那样多的善良、正义感、智慧、才干和勇气,每个人心里竟燃着那样炽热的火焰,那些普通人竟是这样可爱、可亲、可敬,有时候亦复可惊、可笑、可叹!即使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重的年月,生活仍然是那样强大、丰富、充满希望和勃勃生气。真是令人惊异,令人禁不住高呼:‘太值得了,生活!到人民里边去,到广阔而坚实的地面上去 ’。”王蒙坦言,“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但是,我在那确实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种深情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深情,也许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王蒙在这几篇小说的写作里刻意追求一种非小说的纪实感,“有意避免的是那种职业的文学技巧。为此我不怕付出代价,故意不用过去一个时期我在写作中最为得意乃至不无炫耀地使用过的那些艺术手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划重点
   第A03版:看见
   第A04版:发布
   第A05版:一线探访
   第A06版:深读
   第A07版:加快城市更新建设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第A08版:都市圈
   第A09版:身边事
   第A10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第A11版:短新闻
   第A12版:星光岛
   第A13版:悦读
   第A14版:五月风
   第A15版:地产
   第A16版:天下
深情的土地 美好的怀念
新书上架
书写乡村青年的奋斗和爱情
青岛早报悦读A13深情的土地 美好的怀念 2024-12-19 2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