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3:我的家乡我的舰
~~~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吕蕴兴讲述家国情
翱翔海天33载 两次寻回数据舱
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吕蕴兴讲述家国情
军休干部吕蕴兴。
吕蕴兴是中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
1980年,执行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的任务。二排左一为吕蕴兴。

  吕蕴兴是中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翱翔海天33载,握过5种机型的驾驶杆,安全飞行2700多个小时;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海军优秀指挥员”;先后驾机完成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导弹实验打捞数据舱以及随海军舰艇编队出访俄罗斯、美洲四国等重大任务20多次,为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中国军人好样的!我虽然退休了,但仍将永葆军人本色,若有战,召必回!”近日,早报记者采访了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吕蕴兴,77岁的吕蕴兴老人这样豪迈地说。

  百人选飞他成功入选

  吕蕴兴是河北省晋州市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兄妹六人中,他排行老大。“当时父亲在公社上班,每天都特别忙碌。母亲除了照顾我们兄妹,还要照顾爷爷奶奶,也是特别辛苦。”吕蕴兴说,那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父母从来都不抱怨,对待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激情。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也是处处做表率,学习上特别用功,家里的农活抢着干。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性格自信洒脱,上初中的时候吕蕴兴已经是班里的学生干部,而且连续多次拿到助学金,尽管如此他还是差点辍学。“看到父母为了家庭日夜操劳,心中特别不忍,如果能够留在家里干些农活,替他们分担一些,对于家庭来说会减轻很多负担。”回想起当年,吕蕴兴说。他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的请求,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特别重视,立刻找到他进行了谈话和开导。

  “父母也不同意我辍学,再苦再累也要克服困难,于是我又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初中毕业时恰好赶上了部队招收飞行员,经过层层选拔我被选中。”吕蕴兴老人介绍,当年有上百人参加选拔,经过三轮选拔,最终只有他一个人合格,学校特别重视,临走那天还为他举办了欢送会,全校师生夹道欢送,此情此景他终生难忘。

  拉练一年锻炼钢铁意志

  1964年,吕蕴兴进入位于辽宁锦西的第一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一年以后,吕蕴兴又进入陆军学习。

  “我们当时属于海军航空兵,去陆军完全是为了锻炼意志力,在陆军的经历让我受益终身。”吕蕴兴说,在陆军除了日常的训练,他们还经常参加800里急行军、强行军等,战士们背着很重的行军背包,走在荒山野林中,“东北的11月份河流已经有冰碴子了,我们蹚河而过,两条腿都硬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们继续前行……”

  1967年,吕蕴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浙江宁波。我国引进“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后,他成为全国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

  他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两次执行了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的任务。1980年5月,海军和国防科委、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共同组织由导弹驱逐舰、补给船、调查船和拖船共18艘舰船组成的代号为“580”的特混编队,载着5000多名官兵和科研技术人员从浙江舟山某军港起航,浩浩荡荡驶出领海跨越赤道,向南太平洋驶去。

  在这支特混编队的舰船上,静静地载着海军航空兵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这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首次携带舰载直升机远航太平洋。这4架舰载直升机担负的任务是打捞火箭数据舱、航测和遥测火箭飞向落点。数据舱记录着火箭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在火箭溅落前与箭体分离落海。舰载直升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把它捞上来,如果捞不到,运载火箭的运行情况就会失去评价依据,18艘舰船的万里之行就会失去意义。当时,吕蕴兴作为打捞数据舱的舰载直升机机组人员,有幸参加了此次任务。

  1980年5月15日,编队到达南太平洋预定工作海域。此时,外国侦察机、侦察船,以及携带直升机的舰船也相继云集于此,其舰载直升机虎视眈眈,等待着火箭数据舱溅落时捷足先登。

  令人担忧的事还是发生了。在航行中,吕蕴兴和飞行员们由于受不了长时间的风浪颠簸,大家晕船呕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状况频出。为了完成任务,编队首长要求大家强吃硬咽保持体力。

  5月18日,北京时间10时整,我国远程运载火箭从祖国大西北某地腾空而起,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飞去,距预定海域8000千米时,我国“远望号”雷达发现目标。4架舰载直升机奉命起飞提前进入警戒区。10时30分,火箭数据舱溅落。“我和机组人员发现,航路前方出现一片浓积云和雷雨区,穿云飞行产生的静电会导致机毁人亡,绕行和等待将贻误战机。”吕蕴兴回忆,当时机长郭文才、空中机械师王世荣和他通力配合,毅然下降飞行高度,从云下冒雨直飞数据舱上方30米悬停,从吊放潜水员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仅用了5分20秒。

  苦等多时的外国飞机没有讨到便宜,只好打了一桶被数据舱染色的海水飞回他们的军舰。当舰载直升机顺利安全地降落在甲板上后,机组飞行员抬下数据舱,全体参试人员欢呼跳跃,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

  随后,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条消息:“中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已能在大洋上安全起降,腾飞海空。”这是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首次在南太平洋执行国家级重大任务。那一天,吕蕴兴终生难忘。

  二次受命成功打捞数据舱

  1988年9月,我国首次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火箭飞行试验。吕蕴兴二次受命率领直升机分队随海军编队赴南太平洋执行核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末区打捞数据舱任务。这是继1980年5月我国陆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后又一项填补空白的试验任务。

  9月15日这天,核潜艇准时从某海域水下发射火箭,飞向预定海域,吕蕴兴驾机直飞火箭溅落区。“在我机打捞火箭数据舱前后,两架外国飞机一直与我机周旋,干扰我机工作。外机可能也猜出了我火箭数据舱的溅落点,由于外机速度快,当我机发现火箭数据舱时,其中一架在50—100米高度围着火箭数据舱盘旋,另一架在火箭数据舱上空200米高度飞来飞去。”在这紧急时刻,身为机长的吕蕴兴驾机毫不犹豫地直奔火箭数据舱落点。“外机见我机来势迅猛,两架飞机双双爬高,躲到我机外侧窥视。”吕蕴兴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在驾驶员政佃祥、领航员关锡华等配合下,从潜水员出机舱门入水抓住数据舱起吊,到吊放潜水员进机舱门,仅用时3分18秒就完成了任务。

  当吕蕴兴驾机返航时,外机不甘心离开,一直跟随左右,双方飞机近得几乎都能看清对方飞行员的面孔。吕蕴兴立即向指挥员报告了情况,指挥员风趣地说:“他们在为你们护航。”

  外机直到吕蕴兴驾机平稳降落母舰才悻悻离去。“公海大家都可去,但火箭数据舱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的东西,我们肯定要自己捞回来。即使有冲突,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底气十足!”吕蕴兴老人说。

  两次运载火箭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不仅拥有核武器,也有了运载它的远程火箭,打破了超级大国的垄断地位,壮我国威和军威。在之后的军旅岁月中,吕蕴兴还随海军舰艇编队执行出访俄罗斯、美洲四国等重大任务20多次,见证了我国国防事业和海军航空兵建设的快速发展。

  退休后,吕蕴兴加入了军休服务中心老干部宣讲团,经常到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宣传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作为老一辈舰载机人,吕蕴兴老人说,他希望青年一代舰载机部队官兵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飞大洋、争第一、填空白上再创佳绩!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刘朋朋 游潇

  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我的家乡我的舰
   第A03版:我的家乡我的舰
   第A04版:我的家乡我的舰
   第A05版: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
   第A06版:周一见
   第A08版:周一见
   第A09版:都市圈
   第A10版:寻找身边的“微尘”
   第A11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12版:文娱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瞰青岛周刊
   第A15版:乐游周刊
   第A16版:观天下周刊
翱翔海天33载 两次寻回数据舱
青岛早报我的家乡我的舰A03翱翔海天33载 两次寻回数据舱 2023-04-17 2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