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几年,著名评论家、作家、书法家王干经常来青参与各类文学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台上正襟危坐的严肃形象。而近日,他却以青岛宣推大使的身份用文字向大家推荐太平角的咖啡。没错,不是青岛闻名遐迩的啤酒和海鲜,而是有着一丝文艺、一点小众气息的街角咖啡店。王干携新书《人间食单》于近日在青岛书城举行读者见面会,探讨美食如何把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以及传统文化相连、美食与文化的关系,相谈甚欢。
美食文章还需“有我”
《人间食单》收录王干多篇关于美食和饮食文化的散文,从故乡的美食到各地的佳肴,将美食与人生百态巧妙地结合起来,见社会、见历史、见文化,尤其那些对饮食背后“潜文化”的挖掘,颇有新意。全书图文并茂,通过美食将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与文化传统相连,让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在平常的一饭一事中,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
《人间食单》中最早的一篇是写于1985年的《偷月饼》,这是王干“无意识写美食”的文章之一。这些文章与“有意识写美食”的美食专栏作品一起,构成了《人间食单》。王干说,出版这本书之前,他浏览了很多写美食的图书,包括名人、网红以及普通人的书写,“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因为这本书不一样。”王干把《人间食单》分为三部分:美食的“首都”在故乡、寻找他乡美人痣以及人生百态看吃相。前两部分是许多美食书都会涉及的,关键是第三部分,“一般没有人写,我写出来了。”《点菜是个美学问题》《喝酒是个军事问题》等文章,都是王干平时与大家交流出来的美食文化心理,也与王干“文学评论”专业紧密相关,“吃饭、饮食、聚会之后的文化现象、人性善恶、社会变迁,第三部分把这些表达出来,最有意思。”这正是《人间食单》区别于流行款美食文章的所在。
谈及美食文章,总是绕不过汪曾祺的名字,而王干也坦言与“老头儿”的相交甚笃。正如汪曾祺长子汪朗为此书撰写的序言中所写,“王干的老家是兴化,在里下河地区,高(邮)宝(应)兴(化)的关系更密切,风物习俗也更相近;王干又是高邮女婿,在高邮生活工作过挺长时间。他二十多岁便和汪曾祺有了交往,写过不少评论老头儿作品的文章,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王干和汪曾祺一样,还是个吃货,对于家乡的美食记得清楚,还能说出不少道道。由此,这些文章如果看不到汪曾祺的痕迹,反倒有些奇怪了。”
在汪朗看来,《人间食单》中《里下河食单》的篇章,比起汪曾祺的文章要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其中许多感受更是王干独有的,这就形成了文章的独特性。“美食文章,还须‘有我’,融入作者的经历感触寄寓,这才是文章。否则这类文字只是添加了些无用辞藻的菜谱,没有‘魂儿’。”
不能错过太平角的咖啡
跟随着行走的足迹,王干的美食地图也遍布大江南北,所以,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江南三鲜》《南京的菜》《晋江的土笋冻》《“凤鸣三仙”诞生记》等各地的美食与风味,而就阅读体验而言,不同的读者皆可从中寻到“饭前饭后的世界观”。这一语录出自王蒙先生的饭后感言,而这也正是美食定义的主观性,“我们在谈论美食的时候,没有一个绝对的美食,只有一个相对的美食。”
正如读书,面对着同一本《人间食单》,王干坦言,自己老家的读者因为地缘性的原因,喜欢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教授学者给了第三部分诸多好评,看重的是美食文化;而外国友人则独爱第二部分,从中品读到了地大物博的多元风味。而之于青岛的美食,王干力荐的则是太平角的咖啡,书中还专门以此为题书写了一篇《青岛太平角的咖啡屋》。
他在书中写道:
“来到太平角,不喝一杯咖啡,好像没到青岛一样。
啤酒是青岛的特产,到青岛必须喝啤酒,但啤酒可以带回去喝,青岛啤酒在哪里喝味道依然不变。太平角的咖啡是没有办法带回去喝的,喝咖啡是需要风景的,或者说是需要环境衬托的。在太平角喝咖啡,你能感受到的必须‘在场’,张开你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甚至触觉,你才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和无二的韵味。”
王干在太平角感受着独特的咖啡文化,品尝着“遇见凡·高”的荷兰风格、湛山路5号的法式风情,还有伊美萝薇的台湾风味……文中,王干借用卞之琳的《断章》书写在此地喝咖啡的心情:
“你在看别人喝咖啡,别人也在看你喝咖啡,你是别人的风景,别人也是你的风景。而太平角美丽的建筑、湛蓝的海水、深红的瓦色、碧绿的青树,还有那些岁月遗留下来的陈设和家装,装饰了喝咖啡人的梦窗,也装饰了海上升起的明月。
这是带不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