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病媒生物进入活跃期,以蜱虫为媒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为了解蜱虫种群、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规律,每年4月至9月,在荒郊野外、田头林间、牛棚羊圈里,都有一群“捉虫人”在忙碌着,他们就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昨天上午,为切实做好监测工作,即墨区疾控中心病媒消杀科和传防科工作人员来到鳌山卫街道监测点开展蜱虫监测工作。夏日炎炎,蜱虫如何捕捉?青岛早报记者跟访疾控人员,记录他们冒着酷暑、顶着热浪捉虫取样,用如雨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筑牢人民健康防线的幕后故事。
冒着38℃高温爬山捉虫
7月30日上午9点半,记者跟随即墨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同赶往鳌山卫街道二汪村蜱虫监测点。路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蜱虫被称为“草丛里的吸血鬼”,是一种体形极小的寄生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里,或寄生在羊、牛、狗、猫等动物的体表。蜱虫监测分为游离蜱监测和寄生蜱监测。一般在户外环境下,游离蜱监测采取布旗法;而寄生蜱监测则需要采取体表检蜱法,在监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牛、羊、狗、猫等动物开展细致检查,重点检查其耳朵、口鼻和眼睛周围、脖子、大腿根等部位,发现蜱虫后,现场收集、记录寄生蜱的种类和数量。
工作人员来到位于鳌山卫街道二汪村的一个山脚下,当天的监测目标——当地农户养的几头老黄牛就在山头上。“越是这种建筑物少的地方,蜱虫越多。”即墨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领域首席专家苏丁绪带领大家,携带装备,开始爬山。山路十大弯,记者迈着艰难的步伐,随同工作人员走在杂草丛生的崎岖山路上。到达山顶后,每人一件防护服、一顶大草帽、一副橡胶手套、一副鞋套、一把镊子、一个标本管,这就是队员们捉蜱虫的全部装备。记者与工作人员一起穿戴上所有装备,由于气温高达38℃,“全副武装”的记者不到1分钟就汗流浃背。
开始准备捕捉蜱虫了,在农户的帮助下,6名工作人员拿着镊子,仔细地在黄牛身上搜索着蜱虫的踪迹。苏丁绪告诉记者,正在吸血的蜱虫假头容易折断,发现蜱虫后,要先用镊子拽住左右摇晃,使之能上下晃动,再果断拔出……只见工作人员夹住一只蜱虫,小心翼翼地放进试管内,并记录好种类和数量。盛夏的山坡上温度极高,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由于牛都是在山上吃喝拉撒,地上随处可见其排泄物,一不小心就会中招。
采集蜱虫可是个技术活
“蜱虫喜欢找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下口,主要是在皮肤较薄的部位。”苏丁绪介绍,蜱虫俗称草爬子,个头虽小但危害却很大,它携带了多种病原,不慎被叮咬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严重疾患。夏天是蜱虫活动的频繁期,也是对其监测的好时机。青岛市是发热伴等蜱传疾病重点地区,即墨今年按照地区分布确定鳌山卫街道、大信街道和环秀街道3个重点监测点,在每个街道选取多个牛羊养殖区域和户外区域作为监测地点,每月派人“钻牛棚羊圈”“上山下乡”到各个监测点采集样本。
临近中午,户外气温高达38℃,但工作人员并没有停歇。即墨区疾控中心传防科科长仇吉珊告诉记者,每年6—9月份是蜱虫生长、活动的活跃时段,也是蜱传疾病高发期。连日来,即墨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先后来到鳌山卫街道、大信街道、环秀街道,在野外逮蜱虫,全面评估全区城乡蜱虫种类、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精准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蜱虫一般采取守株待兔的办法寻找人或动物宿主,我们采用的是布旗法来逮游离蜱,在草地上行走,或在灌木丛和杂草上来回挥动布旗,以粘捕草尖或树叶上的蜱虫。”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副科长张伟松介绍。
张伟松告诉记者,没有吸血的蜱虫体积比芝麻粒还要小,要非常仔细才能分辨出来,在白布上相对容易辨认,因而在草丛捕捉游离蜱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布旗法。布旗由特殊材料制成,在拖行时,蜱虫很容易就粘到布上。只见4名工作人员将白布贴着地面草丛进行地毯式搜索,每步行大约10米,便停下查看布旗上附着的游离蜱,记者也一同在草地里认真寻找。“找到一只!”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白布,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仔细观察了好一会,才看到一只黑色小虫子在白布上爬来爬去……
随后,工作人员陆续在白布上发现了蜱虫的身影,“找到蜱虫后要赶紧把它装进试管。”工作人员用镊子小心地将蜱虫捡起装入管内,随即旋紧管盖,并做好编号。酷暑难耐,但捕捉蜱虫的工作人员动作始终迅捷且精准,他们默契配合,快速捕捉并记录着每一只蜱虫,以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由于所有环节都是由人工操作,而蜱虫密度需要根据白布覆盖面积与捕捉到的蜱虫数进行测量计算,因而捕捉蜱虫的工作尤为艰辛。在夏天高温天气里,保持耐心与细心在监测活动中显得尤为可贵。
去羊圈里采集更是“遭罪”
“山上又热又潮湿,夏天最热的时候能达到40℃,做采集工作其实挺辛苦。去山脚下农户家的羊圈里捉蜱虫,那更是遭罪。蜱虫寄生在羊耳后、腿窝处等最娇嫩的皮肤上,采集难度很大。一不小心还会被羊角顶到,我就被羊顶过好几次。”谈到自己的工作,刚参加工作两年的王珂轩感触颇深,“夏天全封闭式的防护服穿在身上,就跟蒸桑拿一样,每次工作完都是从头到脚湿得透透的,但是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为了能够获取有价值的监测数据,即墨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起早贪黑、走村入户,不畏酷暑在野外监测游离蜱虫密度,钻进臭气熏天的牛棚羊圈、智斗不配合的猫狗,收集家养动物体表的寄生蜱虫,并对捕捉到的蜱虫进行病毒检测,为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收集到的蜱虫需要交给上级疾控部门开展检测后才能得出相关数据。即墨区从4月起就开始对蜱虫进行监测。今年的监测将持续8个月,比往年多两个月,监测工作难度更大,覆盖即墨3个街道。”张伟松表示,目前他们已采集蜱虫1300余只。
为更好地宣传蜱虫防控知识,即墨区疾控中心利用即墨电台疾控专家在线、疾控中心抖音直播、疾控公众号、报纸等多渠道开展宣传,让蜱虫防控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即墨区疾控中心加大对基层卫生院临床大夫、公卫人员及乡村医生的培训频次和范围,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切实提高发热伴的诊疗和处置能力。
/ 对话 /
做好疾病防控
我们义不容辞
记者:高温下工作有何体会?
仇吉珊:对于病媒生物采集来说,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有采集任务,我们就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记者:从事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仇吉珊:做疾控工作需要强烈的责任感。疾控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我们义不容辞。
记者:如何更好地开展病媒监测工作?
苏丁绪: 下一步,我们将及时调整和完善病媒生态防控策略和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当地居民对病媒生物及传播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 延伸 /
户外如何防蜱虫
外出游玩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即墨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要尽量远离草丛、绿化带等地,在野外环境下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管并涂抹驱虫产品。户外活动后要仔细洗澡检查,重点检查蜱虫容易藏匿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部位有没有小红点或肿包等。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强行拔除,建议前往就近医院寻求治疗。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实习生 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