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人文青岛
青岛居民点的演变及地名特征

  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青岛城市化之初,欧人区居民点采用欧洲方式命名,华人区居民点则沿用当地传统地名。1900年6月14日德国胶澳总督府公布的《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中,青岛附近内界居民点有青岛、大包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包岛(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处,并以之命名,且划为华人居住区和欧人居住区。20世纪初占领胶澳的德国人在修建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的同时,准予华人在大鲍岛购地建设“中西合璧”的居民点——西式楼房与中式院落相结合的民居,由德国建筑设计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首创,形成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商住两用民居——里院。“街”与“里”相邻同建,并逐渐同步形成一体化商业中心,为日后在民间形成“街里”概念提供了依据。1922年《青岛概要》称里院为“华洋折中式”建筑。

  里院大都与街道平行而建,多为“口”“日”“田”“回”字形或“L”形,四周有走廊,中间有大院,一般高二三层,少见四五层,一层多用于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其通名为“里”,专名多取自历史著述和吉祥嘉言,如广兴里(积庆里)、泰兴里、泰福里、鸿吉里、立德里、介寿里、富润里、裕兴里、文明里、是亦里、安康里、吉善里。广兴里取“广善积德,兴盛荣庆”之意,曾一度改称积庆里,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后复称广兴里;立德里取自《左传》“太上有立德”之语;介寿里出自《诗经·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

  青岛里院最早多分布在大鲍岛区,即山东街、胶州路、海泊路、即墨路、高密路、潍县路、黄岛路、四方路、芝罘路、平度路、济南路、河北路、天津路一带,后逐渐向四周扩建,形成以山东街为中心、大鲍岛里院为辐射的商业、金融、娱乐集结地,“里”外市民来此购物、饮食、游乐,被民间称为“上街里”“逛街里”。“街”初指山东街,即今中山路北段;“里”即指山东街周边分布的商业化里院,后“街里”又向南延至今中山路南段及其两侧,及至前海,故有一说“街里”泛指山东街(今中山路)以“里”的商业区,包括里院,但“里”不专指里院。

  最初,里院并未形成公共名称,统称杂院,及至1933年3月4日肥城路福康里发生火灾,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偕同公安局、社会局、工务局三局局长赴福康里视察,随后开始调查、整理杂院。1934年4月29日,青岛市市区第二区里院整理会在黄岛路小学召开成立大会,里院的公共名称被政府正式确定下来。

  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政府在台西一带集中建设“平民住所”,俗称平民院。这些居民点建筑密度较大,设计简单,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少有商业用途,主要供城市低等工商职员和贫苦劳工居住。最初建有“八处十四院”,均以“数字+平民住所”命名,如“第一平民住所”,俗称“平民一院”,以此类推。这8处质量低下的居民院落被市民戏称为“八大公馆”。1933年统计资料显示,青岛时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屋16701间,后陆续拆建、改建、重建,名称也有变化,多称“××路××号(大院)”,但民间仍称“××里”“××院”。

  节选自《青岛市地名志》

  青岛市民政局 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023青岛国际品质生活博览会
   第A03版:今日看点
   第A04版:一线探访
   第A05版:身边事
   第A06版:请拨82888000
   第A07版:都市圈
   第A08版:文娱
   第A09版:周末
   第A10版:人文青岛
   第A11版:文艺评论
   第A12版:美食
青岛工业旅游的开端
青岛居民点的演变及地名特征
青岛早报人文青岛A10青岛居民点的演变及地名特征 2023-09-16 2 2023年09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