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观星、戈壁探秘、名校访学……随着暑假开始,研学旅行也随之升温。近年来,脱胎于夏令营、冬令营,逐渐走俏的研学游已成旅游市场快速“起飞”的方式之一。当前,研学旅行产业有哪些新形态?其“目标客群”——青少年乃至学龄前的儿童们,是否能通过研学行程,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一趟行程除了独自出行的考验,孩子还有什么样的收获?
离开父母
学会面对陌生世界
“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打开视野,增加见识,一路下来还能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学生晓迪告诉记者。6月底,她和青大附中“中国力量”红色研学游的200多名青少年跨过了汹涌澎湃的大渡河,穿过了惊心动魄的泸定桥,翻越了连绵不绝的大凉山,走进了向往已久的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回想起这次研学游行程,晓迪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不仅收获满满,而且学会了面对陌生的世界。”
穿越蜿蜒的山谷,投入大凉山的怀抱,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字样映入眼帘,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西昌卫星发射场,我们来啦!”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到太原卫星发射场,从文昌卫星发射场到西昌卫星发射场,“转场的是一个个崛起的现代化航天港,不变的却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份被梦想点燃的激情!”几位亲临现场的学生兴奋地说。
“青大附中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是发射场01号指挥员尹相原。”列队在蓝白相间的发射塔架下,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员用“倒计时”般的语调欢迎青大附中师生的到来时,大家被深深地吸引了。01号指挥员是亲手按下红色发射按钮的工作人员,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01号指挥员,伴随着镇定自若、浑厚有力的发射口令,尹相原已经亲手将近百颗卫星送入了太空。
在他的引领下,青大附中的200多名学子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工位,走进了实体火箭总装厂房。“这是长征三号实体火箭,它的长度是44米,一二级直径是3.35米,推力是300吨……长三系列火箭战功赫赫,它可是名副其实的‘金牌火箭’!”从火箭前期测试到后期星箭总装,从火箭燃料加注再到点火发射,整套复杂的火箭卫星发射流程在学子们面前徐徐展开……
面对如此难得一见的场面,平日性格内向的晓迪被深深吸引,主动打开了话匣子,让同学和老师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前,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同学聊天,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有机会见识从未见过的场景,仿佛打开了我面对新事物的探索大门,让我和同学之间有了更多话题,不知不觉地也变得开朗起来。”研学游中,遇到困难同学相互帮助,大家一起努力攻克难关,在一段段旅程中,不仅能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能让意志力得到磨炼。
父母放手
发现孩子无限潜力
走进大学校园,体验大学生活,接受科创教育,随着暑假到来,几支中小学研学团队陆续走进青科大研学基地。在无人机课堂,通过研学导师的讲解,同学们系统了解了无人机分类、基础构造等,并进行了模拟飞机训练,完美完成了穿越、避障等简单任务。同学们还通过动手实践,组装完成橡皮筋动力航模飞机,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有趣的课堂实验让孩子们接触到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元宇宙课堂,一系列精彩的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探索宇宙星空的热情,充分点燃了同学们的科技梦想,让大家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未来发展之需。另外,同学们还体验了沙画艺术,转瞬即逝的效果让大家叹为观止。活动结束后,大家穿上学士服,戴上学士帽,成为一名“小小大学生”。
“女儿回家一直跟我聊到半夜还不睡,不仅有所见所闻,还有研学过程中的收获,有快乐也有苦恼。她说自己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了管理自己,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帮助。”在此次研学活动中,陈雯雯的妈妈感触颇深,以前她不敢把孩子一个人“放”出去参加集体项目,直到这次到青岛科技大学研学体验,她才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已经悄悄长大。“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是家长离不开孩子。”陈雯雯的妈妈说,当她看到老师用视频记录的女儿小小的身影、好奇的眼神,以及和同学们一起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的状态,她百感交集,“家长应该学会主动放手,孩子的潜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观点
研学游应做到“学”与“游”并重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定义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并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游学能长见识、炼意志、养诗情,并为学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作铺垫。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展示自我,广交朋友,博闻强识,得到他人的赏识。研学旅行与游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在组织形式、活动体验等方面又比游学更胜一筹。研学旅行的目的比游学更为明确,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由此可见,“学”与“游”并不是难以兼容,而是有它们共生的意义,走出认识误区,有利于“游”与“学”的平衡。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海英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是学校深化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用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的未来,在研学前对课程进行设计,今年围绕着“红色”主题,开展了“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的研学活动,200多名学生走进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在研学课程内容上,学校准备得很充分。既让同学们认真聆听来自东风中学党委书记周尚霞精心准备的现场版“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又安排他们坐在“神舟”发布大厅,与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人、著名军旅作家张立新一起互动交流,听航天人讲述“两弹一星”自力更生的故事,感悟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突破与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爱国爱党情感教育等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在敦煌动手修复壁画,在玉门关进行赛诗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切身感受课本中诗词的意境,寻访历史文化的印记,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外,刘海英认为,研学游将拓宽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学”“游”并重才是研学游的应有之义。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