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梁
一直不太敢看死亡题材的电影,并不是畏惧末日,而是容易被剧情带入,跟着感慨涕零。无意中刷手机刷到电影《人生大事》,剧中小女孩一场雨中的哭戏,勾起我的好奇,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看了下去。电影的剧情围绕着死亡展开,开篇便是小主人公小文的外婆突发疾病,在睡梦中过世。男主人公莫三妹子承父业,前来料理后事。他不想与执着找外婆的小文发生交集。两人的关系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小文找到依靠,认莫三妹为父亲;莫三妹也与父亲和解,继承了本该由他去维系的事业,真正实现了自我救赎。
看过《人生大事》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影片的主题无外乎生与死,爱与责任。特别是生与死,以入殓师的角色设定为切入口,一面是莫三妹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羁绊,一面是莫三妹为“给他戴了绿帽子的人”六哥入殓,一面是莫三妹以“别人见了都绕道”的职业与小文交集的一段情感历程。莫三妹的父亲临终前的话点中命题:“人生除死无大事。”
爱与责任的主题则在莫三妹与小文之间展开。小文自幼跟随外婆生活,导致她养成了早熟、执拗的性格,但她也是极聪明的。莫三妹的店开不下去的时候,她会找到外婆生前的舞伴帮莫三妹解困,舅妈不肯接纳她的时候,她也理性地选择跟莫三妹走,虽然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对错,但她的选择注定了两个有着几乎同样成长经历的人之间的纠葛,会像两根互相缠绕的线一般,越缠越紧。
爱是相互的,虽然小文一次次给莫三妹添乱,但莫三妹也逐渐发现,小文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自己,把他视为爸爸。可他作为服过刑的出狱人员,生活一团乱麻,虽然在心里已经接纳了小文,但他没有底气给小文一个家。所以,当小文的亲生母亲突然归来,纵有万般不舍,他还是在碎碎叨叨地嘱托中,把小文送上了车。车里熟睡的小文觉察后,拼命喊着三妹的名字,最后莫三妹的称谓改成了爸爸。莫三妹终于按捺不住,在雨中跟随车狂奔。
爱有时候是惊天动地的声响,有时也是无声的沉默。为了给前女友的亡夫入殓,莫三妹在小文的调和下与父亲相约在公园。父子俩几乎同样的举动昭示出父子连心的亲情根基,而随后彼此简单的交流也十分符合生活常态。莫三妹给父亲递过一瓶酒,父亲说自己从来不喝假酒,莫三妹说那是自己花两千多买的真酒,父亲才颤抖着打开了保温杯。其实,父亲与儿子之间,从来没有产生过真正的芥蒂,父与子的爱是天然的亲情,那些打骂与争吵,不过是蒙在这层亲情上的一层薄薄的灰尘,轻轻一吹,便不见了踪迹。想起自己与父亲的日常交流,也顶多超不过三句,但往往喝上点酒,就能东拉西扯地聊半天。其实,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跟父亲说,但想想自己已为人父,这些话说出来又自愧无颜,所以借酒遮脸,才好意思吐露心扉。
爱从来都是流淌的眼泪,是心底潜藏的甜蜜,只不过,生活的磨砺让我们几乎失去了流泪的能力,只能把自己的心重重包裹起来。片中,莫三妹心中的良知被一点点从谷底拉回,他渐渐把本应自己去承担的对父亲和家族的责任,对小文的责任捡拾了回来。他在片中被称作孙悟空,一会变一个样,与外形酷似哪吒的小文,形成了有趣的碰撞。诚如电影《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即将戴上金箍变身为孙悟空,观音菩萨对他说的话:“金箍戴上之后,你就不再是一个凡人。”莫三妹选择了收留小文,最终做了小文的爸爸;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事业,做起了入殓师,便是给自己戴上了金箍,承担起了责任。这一刻,爱与责任融为一体。因为爱,所以才有了责任。
作为一部商业片与文艺片相结合的电影,我们能发现导演在很多情节中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协,很多本应深入探究的内心细微也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但瑕不掩瑜,《人生大事》仍然是一部让人惊喜的佳作。在浮躁的商业电影大潮中,它如一股清流,以细小的切入口探讨了人生的终极命题。
片中小文问莫三妹,自己的外婆去哪儿了。莫三妹回答说,外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而小文也把莫三妹称作“种星星的人”。这是一个巧妙的比喻,也是生者对逝者美好的情感寄托。传统观念的入土为安被莫三妹打破,他对父亲后事的处理别具匠心,在漫天绽放的焰火中,父亲的骨灰散做了满天的星辰。死亡是任何人都绕不开的结局,但人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却有千差万别,莫三妹的选择给了父亲最为深沉的爱,也将父子之间的羁绊彻底消散在风中。
人生除死无大事,反观我们自身,却往往将琐事看得比天大。作家梁晓声说:“每个人都有三重命,一重是先天命,自己的出身和家庭没得选;一种是后天命,我们称之为命运;一种叫修身命,即我们可以通过修身,让自己的这条命更加丰满与充实。”影片中,莫三妹的父亲说:“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个人都要翻到最后一页。”作为翻动者的我们,是否会在揭过每一页的时候,暂作停留,细想一下那些我们或遗憾或欢愉的时刻呢?
生与死皆为人生大事,且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等同。我们既然懂得活着的可贵,也必将会触碰并顿悟到死亡的真谛,只是希望在那一刻,我们都不要留有太多遗憾与不舍,尽可放心地离去,变做繁星中的一颗,静静地守护着我们的爱。
作者简介:王国梁,《青岛文学》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