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9月30日讯 “完成了老人的一个心愿,告慰他为国家奋斗的一生,我们很欣慰,这是他人生圆满的结局。”9月30日下午,市民薛伶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的公公于新江当日凌晨因病去世,享年93岁,根据公公生前遗愿,捐献了一对眼角膜。于新江离休前曾任原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纪委书记、皮肤科主任医师,他1947年参军,先后参与了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以及淮海战役,因战伤残,转为卫生兵,离开部队后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了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公这一辈子积极向上,从来没听他说过苦和累,都是默默无闻工作。他身上的伤残,还有身上的炮弹残片几乎没和家人提过。”于新江的儿媳薛伶说,自己的婆婆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于2015年去世。婆婆去世后,薛伶在照顾公公的同时,还会帮他做一些文字整理工作。“那个时候公公年龄已经大了,写字比较困难,都是他口述,我在电脑上敲出来,然后打印。”薛伶告诉记者,有一次,公公给南方一家医疗单位写信,提出了希望在自己去世后,捐出遗体,让这家医疗机构来研究他身体受伤的部位。
“这几年我和丈夫因疫情一直在国外,没能陪伴公公。前段时间回来后,公公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薛伶说,最后这几天,她忽然想起公公生前的这个愿望,于是紧急联系到青岛市红十字会,在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开通绿色捐献通道,才得以成功捐献,但因为于新江年龄较大等原因,只能实现角膜捐献。9月30日中午,青岛红十字眼库医生取走了于新江的眼角膜,完成捐献。“生前一直照顾他的护理员被公公感动,表示以后自己也要捐献。”薛伶说,当天这一幕也让她和丈夫深受触动,正在考虑追随父辈的脚步,为国家和他人做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城市文明的进步,遗体器官和角膜捐献事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自愿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记者从青岛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青岛市登记捐献志愿者6326名,已捐献遗体1124例,捐献角膜1816例,捐献器官1138例。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