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已经派出,请注意接车。”“你好,青岛120,别急、别急,请告诉我你的准确位置,病人哪儿不舒服?……马上给你派车,请保持通讯畅通。”……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市急救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一下子揪紧了记者的心,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生与死的博弈中,分秒都举足轻重,他们托起人们对生的希望。
【调度员】
每天都在上演生死营救
日前,记者来到青岛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室。坐在调度位上的宋萍正在专心接着电话,记者看到,她语速快而清晰,一边看着屏幕上的信息,一边录入呼救人提供的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位置以及病人情况。她一边安抚对方的情绪,一边迅速地在电脑上定位对方位置,安排车辆,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停歇。
“对市民来说,在紧要关头或危急时刻拨打120求助,我们对他们来说就像求生的希望。”宋萍说,他们能真切感受到求助者在电话那头的慌乱和无助。这时,调度员要做的不仅是迅速调派救护车,更要安抚求助者的情绪,在救护车尚未赶到前,指导对方做一系列急救措施,为病人争取尽可能多的宝贵生机。
不久前,宋萍接到一通从郊区到市妇儿医院高速公路上打来的急救电话,“我们现在在车里,但我老婆马上要生了,我看见孩子的头了,我该怎么办?”
宋萍一边帮忙调度救护车赶往现场,一边语气冷静地隔空指导求助者“接生”,“要用手托住新生儿的头和肩膀,并牢牢地抓住新生儿的屁股和双腿,因为刚出生的婴儿会很滑,别掉到地上。”婴儿出生后,她告诉求助者要为孩子清理口腔鼻腔,擦干身体,用干毛巾包裹起来保暖。提醒他不要拉扯脐带,把婴儿放在妈妈的怀里或肚子上。这时候,救护车赶到,产妇和新生儿得到了及时的照顾。“听到电话的那头传来孩子的啼哭、大人的紧张欣喜,自己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感觉像我自己在现场亲手迎接了一个小生命似的。”宋萍说起这些故事,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幸福。
2008年青岛举办奥帆赛,急需会讲英语的急救调度员,当时刚刚从涉外护理专业大学毕业的宋萍毅然选择了这份工作。14年的调度员工作,一连工作12个小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秋冬季节、节假日周末都是急救中心最忙的时候,猝死、生产、车祸、哽噎、抽搐……这些命悬一线的危急状况,急救中心每天都会上演。
8月30日凌晨两点多,一个急救电话打了进来,救助者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只懂一点汉语,我想要120车,去医院……”简单的描述让宋萍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一名外国友人。当宋萍用英文询问对方情况时,明显感觉对方松了一口气。在顺利确认对方的位置并调派急救车辆后,宋萍才松了一口气。
“各种危急情况要求调度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练就‘十八般武艺’。”宋萍说,市急救中心的调度员都是在医院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并且中心每年还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记者了解得知,为提升急救中心调度员的英语调度水平,特别是增强听力和口语能力,2020年市急救中心用一年的时间总结了一个“调度员实用英语电子书”,“这也是为了能够从容应对每一个求助电话。”宋萍说。
对于宋萍和她的同事来说,一通电话挽救一个生命,这无疑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电话线像是一根纽带,电话那头传来的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哽噎患者吐出异物后第一口急促呼吸,或是昏厥病患苏醒后家人的惊喜感叹……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莫名的感动,事后想想整个过程,眼里会不自觉地泛起泪花。”宋萍说。
【急救医生】
小小急救车厢就是战场
院前急救是最前线的急救团队,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120”的每一天都充满着紧张、汗水和智慧,不足3平方米的车厢就是急救医生的战场。在这里,他们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能、准确的判断,还要有勇气去直击那些血淋淋的场面,用温情去抚慰那些患者。
青岛市急救中心浮山后急救站副站长、主治医师张立坤介绍,2008年他从医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市急救中心。谈及这份职业,张立坤感慨颇多,就拿现场急救最重要也是最紧张的环节——现场心肺复苏来说,气管插管、静脉注射、胸外按压,不仅需要过硬技术,更有对体力的考验。14年来,张立坤成功完成了院前心肺复苏不计其数,“每次做完抢救,哪怕是再冷的天,衣服也会全部湿透,说不辛苦,肯定是骗人的。但每当任务来临,我都会尽自己所能,哪怕只要有一线希望,也绝不放弃。”
张立坤告诉记者,去年冬天的一个凌晨,120急救分中心接到急救讯息,高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张立坤作为当班医生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事故现场,发现一辆车车头严重变形,一名伤者卡在驾驶室里动弹不得,大量失血,奄奄一息。他踩着碎玻璃渣爬进车里,为病人进行包扎固定等处理,配合急救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手举液体为病人输液,不停地安慰鼓励伤者。直到1小时后伤者被赶到的消防人员救出来,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治疗,转危为安。
院前急救医生每天面对状告不同的病人。他们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必须紧急出车,以最快速度赶到各种复杂、陌生的环境中。特别是处理车祸的现场,有些伤员伤得非常重,甚至可以用血肉模糊去形容。救护人员不仅是承担着救人的责任,同时还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担。
■提醒
拨打急救电话时注意说清这几点
很多人在拨打120时,因情况紧急往往说不清病人情况、地址等重要信息。青岛市急救中心调度员宋萍提醒,在拨打120求救时,一定要把以下信息说准确:
准确的事发地点:如在家里,求救人应说清小区所在位置,所在楼栋、单元和门牌号;如果在街道上,要说清道路名称,附近的明显标志物等。
准确的联系方式:尽量提供两个以上的电话号码,以便于调度员和急救人员能联系到;不要接打调度员和急救人员之外的电话,防止占线。
准确描述病人状态:将病人或伤员的数量、年龄、性别、病史、状态表述准确,方便急救人员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
■链接
全力打造“5min社会急救圈”
青岛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冉飘介绍,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以急救志愿者为抓手,缩短急救“空窗期”,全力打造“5min社会急救圈”是青岛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倡导并致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目前,青岛市急救中心急救志愿者队伍“互联急救”APP注册志愿者715人,青岛市院前急救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犹如星星之火,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他们在院前急救一线,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急救技能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据统计,自2021年1月青岛市急救中心“拯救生命”急救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以来,院前急救志愿者共参与急救跟车出诊2397车次,协助救治伤病员2500余例次。有235人次急救志愿者响应并接受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互联急救APP”调派,其中46人次急救志愿者先于急救人员到达呼救现场,为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现场实施CPR与AED除颤,从而有效提高院前救治效率,为挽救患者生命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6月6日,1例急性心梗猝死患者在院前急救志愿者与急救人员的协同救治下,成功实现院前复苏成功并痊愈出院。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