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浮山湾的东端,有座探入大海的岬角,它便是燕儿岛,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燕岛秋潮”列名“青岛十景”。翻阅这段时期的民国报刊,一些关于“燕儿岛少年营”的记录引起了笔者注意,昔日这里曾是中外少年儿童露营消夏的胜地。这座营地存在时间不久,如今更是难觅遗痕,只能通过史料和影像来探寻它的创建往事。
■刘逸忱
“燕儿岛”和“燕岛秋潮”
据记载,明代时燕儿岛还是一座近岸小岛,清代中期始与陆地相连。半岛一带原为浮山所附近村民的渔耕之地,燕儿岛孤悬海中,三面环水,西望湛山,北望浮山所,岛上建筑仅有一座破败的龙王庙。少年营学员马运瑄记录了庙里一位道士讲述的“燕儿岛”名称由来:“岛西北有一块大石,生有尖嘴的头,有像鸟的翼,有剪刀般的尾,看来就像一只飞燕,因是得名燕儿岛”。
道人口中的大石也叫做鹰嘴岩,是此岛的标志物之一。因海蚀作用,岛上礁石林立,每逢秋季大潮,白浪滚滚,惊涛拍岸,蔚为壮观,被称作“燕岛秋潮”。北侧是一湾海滩,水净沙平,是天然的浴场。每至酷夏,岛上温度比市区更为凉爽,常引来游客郊游避暑。
青年会选址创办少年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交际的某一天,一群西式打扮的年轻人来到岛上,他们来自基督教青岛青年会。该会于1920年正式成立,据文史专家鲁海文章记述:“虽然名为基督教青年会,但它没有任何宗教活动。既不做礼拜,也不传道,只是一个青年俱乐部的性质”。时任鲁案善后督办主持收回青岛的王正廷,曾担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华人总干事,也推动了青岛青年会的创建和发展。
当时全国各地青年会已创办多个夏令营地,以江西牯岭和北平西山最有规模。此行人的目的正是为在青岛开设夏令营选址,为首的是副会长林凤岐(1895-1967),无锡人,1914年赴美留学,读取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和密歇根大学航海工程硕士,1923年归国后获聘青岛胶济铁路工程师,后升任四方机厂副厂长。夫人黄倩英也是留美归国,1930年任天主教圣功女校校长。林凤岐对燕儿岛的各项条件非常满意,在考察报告中如此写道:“青会同人鉴于童子营有设立确定营址之必要,遂于市外燕儿岛地方觅得相当地址一处,是地三面临海,气候平均差市内十度,交通亦便,由市内乘公共汽车十五分钟再步行十分钟可达山巅,其浴场平坦宽大,无狂风巨浪之险,登山四望,海阔天空,以之修养身心,当出牯岭、西山之右”。
与总干事郭金南商议后,就在燕儿岛开设夏令营营地达成共识,并按“Boy’s Camp”的直译定名燕儿岛少年营。由林凤岐与当地的农夫渔民联络,经过十余月的酝酿与协商,1931年1月10日签订了燕儿岛土地租借合同,租期20年,租价三千元。青年会同时设立了燕儿岛少年营基金委员会,林凤岐担任委员长,负责筹款和工程建设一切事宜。不久变更土地性质的申请被政府批准,为保证营地建设,青年会从银行贷款1万5千元,不到半年时间,礼堂、宿舍等建筑相继竣工。
同年6月14日,燕儿岛少年营举行落成典礼。营地建筑皆为西式坡顶石砌房,包括可容百人大礼堂一座,内设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和厨房,营舍五座,还设有露营场地及篮球场、运动场等。不久,山东童子军教练员训练班由教育厅长何思源率领来青岛燕儿岛露营,并举行检阅式,请青岛市长沈鸿烈及各界人士参加。此后山东青年会、青岛青年会每年都会组织多期夏令营,内容以体育活动、自然学习、徒步远足和集体生活为主,开设露营、帆船、游泳、钓鱼、救生、标本采集、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吸引各地少年参加。
少年营的转瞬兴衰
此后少年营事业蓬勃开展,因风景优美、内容丰富、设施完备,燕儿岛逐渐蜚声海外。每至暑期,中外少年纷至沓来,各地预约应接不暇。其中,全国模范少年营和第四届太平洋国际少年营影响最大。1933年7月的全国模范少年营由全国青年协会主办,谱写了营歌,编制了营刊。1935年8月,世界基督教青年会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太平洋国际少年营,除中国外,美国、加拿大、日本、朝鲜、泰国、菲律宾等国都有少年来参加,大会邀请韩复榘、沈鸿烈、葛光庭作为名誉主席。同年六月底到九月初,燕儿岛还举办了山东、外侨、日侨等多个夏令营。因营费不菲,青年会也常组织公益活动募款,资助贫寒少年加入。为进一步提升营地条件,青年会拟在岛上筹建体育馆,并发行债券募款。
少年们在燕儿岛留下了美好记忆,“除生活上觉美满外,精神上亦觉非常愉快,情绪亦甚浓厚,所有参加营员莫不欣悦快乐,不忍舍去。终日作业亦极努力未曾稍怠”。而且“燕儿岛环境太好,令人欣赏大自然之美,忘却一切欲念,而少年营之组织有条不紊,适足以补助青年。对于团体生活与友谊上、合作能力、个人体魄,均有相当贡献”。
业务蓬勃开展的同时,燕儿岛环境也不断优化。1932年市长沈鸿烈捐建由湛山直通的汽车道一条,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岛上本无树木,由青岛农林所捐种黑松数千棵,“点缀岛上风景不少”。同年,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在燕儿岛畔建了试验农场。警察局还在岛上建立一个信鸽所,驯养了上百只信鸽,曾在全国信鸽大赛中获奖。
1936年,林凤岐调任汉口平汉铁路机务处副处长,青年会的同仁给予高度评价:致力于少年事业,极为热诚,一切设施均为精密僻划,成绩极佳。而奠基人的离去似乎也带走了好运气,次年抗战爆发,青岛青年会停止活动,少年营也被迫中断。抗战胜利后,青年会发现燕儿岛少年营建筑已被难民拆毁,损失颇巨,1947年向政府申请“将剩余砖瓦自行拆除,存储俟时局较好再行建设”,燕儿岛少年营也自此画上了句号。
解放后的燕儿岛又恢复了平静,上世纪七十年代周边土地曾被青岛造船厂使用。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成功,青岛成为奥运帆船比赛主办地,在燕儿岛北岸建立了庞大的“奥帆赛”比赛场地和配套设施。鹰嘴岩在内的一小部分被保留下来开辟为燕儿岛公园,也保留下了“燕岛秋潮”的壮丽景观。
昔日少年营旧影依稀,而今天化身奥帆中心的燕儿岛,仍在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少年,留下更多的笑语欢歌和美好记忆。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