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6:未来教育
驻青高校聚焦学科前沿、热点领域,陆续开设80余个微专业,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微专业为大学生跨界学习“开小灶”
  ■在青科大,书法篆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专业之一。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日前,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经控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开办“网络攻防”微专业。这是学校开设的首个微专业,也是驻青高校开设的首个同时面向校内外招生的微专业。“网络攻防”微专业涵盖了防火墙技术与应用、入侵检测与防御、漏洞扫描与防护、行为安全管理、web安全原理分析与实践等核心课程,通过“校内课程+企业实训”的方式,以贴近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为目标来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目前,该专业报名正在进行中。

  知识爆炸时代需要更多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微专业主要提供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培养跨界与终身学习能力人才的新尝试、新探索。微专业因其课程体系小而精、聚焦特定专业领域、跨学科性较强、学习周期短而灵活、注重实践应用等特点而受到高校与大学生的关注。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8所驻青高校已开设80余个微专业,涉及海洋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慧医学、创新创业、融媒体、影视制作等热点领域。

  课程“自助餐”,驻青高校开设80余个微专业

  微专业是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微专业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简单来说,微专业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了学校更多办学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全国,山东大学最早开始微专业探索。该校于2018年开设了“古典文学”微专业,此后不断扩容,逐步形成了涵盖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医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微专业体系。中国海洋大学则在驻青高校中最早开设微专业。该校2020年开设了首个微专业“海洋历史文化”,目前已招收了4届学生。该微专业发挥海大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海洋学科优势,鼓励学生更多接受跨学科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海洋历史文化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接受史学理论、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海洋观。此外,该校还开设了创程—创新创业管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微专业。

  微专业并未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建设与发展完全属于高校的“自选动作”。目前,有8所驻青高校开设了微专业,微专业数量超过80个,如中石大开设了智能油气工程、碳中和与能源系统管理、AI机器人、集成电路等14个微专业;青大开设了数字智慧医学、智能金融、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电子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等15个微专业;山科大开设了碳储工程、导航工程、数字经济、智能机器人、全球胜任力等5个微专业;青岛科技大学开设了电气绝缘材料与电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智能电子工程与创意设计、流行音乐演唱、书法篆刻等22个微专业,是驻青高校中开设微专业最多的高校;青岛黄海学院开设了创意设计与制作、直播电商、游戏三维场景设计、健身瑜伽等15个微专业;青岛电影学院开设了数智广告设计与制作、AI影像生成技术、影视剧作与创意策划、数字与实景模型制作等8个微专业。

  整体来看,驻青高校微专业主要立足学校优势学科专业而开设,关注到了学科前沿、行业热点,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灵活“充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主打“小而精”,切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今年6月份,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橡胶方向)本科2021级学生禹成龙顺利完成了电气绝缘材料与电缆技术微专业学习,拿到了结业证书。“电气绝缘材料与电缆技术微专业主要包括电气绝缘和电工材料两大部分内容,这与我的本科专业有很大的相关性。课程非常贴近实际,实用性强。”在禹成龙看来,微专业让他快速了解了行业发展情况,拓展了他的专业知识边界。

  如今,不少大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会考虑再学一个新专业。传统的辅修专业动辄百余个学分,科目多、时间长、课业任务重,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微专业则可以较好弥补传统专业口径较窄、培养周期较长等问题。微专业具有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等特点,“小巧灵活”的结构特征既能保证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又能缩短学习的周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目前,驻青高校开设微专业主打“小而精”,学制一般为1-2年,课时一般为12-20个,多数为15个课时左右,核心课程一般不超过10门。微专业上课形式灵活,多为线下线上相结合,同时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上课时间多为周末、工作日晚上或是寒暑假。学生达到微专业培养方案学习要求,即可取得微专业证书。如青大数字智慧医学微专业涵盖数字医学概论、人工智能算法语言基础、精准医疗与肿瘤防治等8门课程,合计18个学时,学生在4个学期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即可获得证书。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层出不穷,需要学生前瞻性关注学科前沿、行业热点。学校在设置微专业时,就突出了小切口、前瞻性、跨学科的特点。”中石大教务处教研科负责人王志华介绍。柔性电子技术作为新兴科技产业,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之一,未来我国柔性电子产业产值将达万亿规模。中石大聚焦前沿领域,开设了柔性电子技术微专业,设置柔性电子技术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微纳制造技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微纳传感技术等8门核心课程,以培养柔性电子技术领域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实践中,不少高校也要求学生选择微专业时,“跨出”原本的专业领域,以真正实现人才的跨学科培养。

  同时,各高校也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中石大智能油气工程微专业共计有18个学分,其中实践教学有5.5学分,学时占比超过30.5%;青科大的智能电子工程与创意设计微专业修读年限为1年,授课形式以培训、实训、实践为主,讲课为辅,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微专业的设置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拓展兴趣爱好,部分微专业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在青大,电子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体能训练与健康促进等微专业关注度最高;在青科大,书法篆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专业之一。

  在探索中拓展,微专业需要更多“新突破”

  开设微专业是高校面向社会需求主动变革、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旨在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高校设置微专业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课程安排、职业规划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升综合能力。微专业的选择对学生考研、就业也均有一定的加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提升核心竞争力。”青大教务处教师陈净介绍。

  微专业的发展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其发展内涵可能会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情况而调整。一些适应性强、认可度高、教学质量突出的微专业可能会成为全新的专业。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微专业也可能因华而不实被淘汰。2020年,山大设立了全国首个“医学数据学”微专业,该专业融合了医学、数学统计学、控制科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医理交叉、医工交叉、医文交叉融合特点。经过1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在该微专业基础上申报的“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成功入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名单,成为新的本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

  国内部分高校开设的微专业已开始招收校外人员。日前,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智慧环保等微专业迎来首批新生,上班族成为课堂主力,其中自然教育微专业一个班54人,35名来自校外;中国传媒大学今年秋季开设了11个微专业,其中设计思维等9个微专业可招收校外人员……于绝大部分驻青高校而言,这或许也可以成为一种探索方向——发挥高校的资源、人才优势,满足更多人终身学习的需求。采访中,部分驻青高校工作人员也表示,未来有计划招收校外生源。

  高校开设微专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是把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实践。不过,在微专业新探索的背后,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冷思考,如微专业证书并不能作为学历证明,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微专业虽然吸引力较大,也要避免盲目跟风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报聚焦
   第04版:国内·专题
   第05版:起舞胶州湾
   第06版:未来教育
   第07版:艺术青岛
   第08版:城市艺术
   第09版:青报读书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财智
微专业为大学生跨界学习“开小灶”
青岛高校获批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青岛56人获评新一批“名校长”
“红色研学根据地”传承红色文化
青岛市技师学院:打造“四优”就业品牌护航学生高质量就业
青岛日报未来教育06微专业为大学生跨界学习“开小灶” 2024-10-14 2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