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 黎
“双减”政策下,文化课辅导班退出了假期“主舞台”,学生们过上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记者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沉寂了两年的游学、研学活动在今年重新“火”了起来。不过,相较于以往以旅游为主,满世界打卡的海外、省外游学,今年“本地研学”成为市场主打。丛林搭建树屋、溯溪捕捉萤火虫的野趣研学;无线电定位、体能训练的军事研学;学习帆船帆板、体验乘风破浪的涉海研学;认识海洋生物、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学……立足青岛本土资源,充分发挥海洋优势,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假期新体验,更多地凸显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质,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九成研学留在青岛市内
对于游学与研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至今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一般来说,游学的核心在于跨文化体验,更侧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眼界;而研学专注于某个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探索活动,学习目标更加精准。据青岛市研学旅行协会会长田平介绍,游学目的地多集中在省外,甚至是境外,学生们一边旅游,一边学习一些课程,最常见的是学习目的地的语言。为了让行程更贴合青少年,一些游学还会让学生借宿在外国知名高校的校园内。相比之下,研学目的地较近,时间较短。因为不需要动辄万元以上的费用,研学参与面更广。在课程方面,研学要比游学涉及面广。
目前,国内的研学市场细分为校内研学和亲子研学。校内研学是指以学校为单位,一个年级或几个班学生几百人集体参与。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此类研学开展得较少。假期火爆起来的,多是规模相对较小而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化的亲子研学。与以往频频“走出去”不同,今年青岛市场上的研学项目,九成以上在青岛市域内进行。因为没有了赶路程、打卡景点的任务,市内研学项目设计拓展了广度、增加了深度。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营地探索或是单纯的旅行,而是更加倾向于“营地+”的新形式,注重研学课程的体验感。因此,不少研学机构针对学生的学科需求,推出不同线路,比如适合化学、生物爱好者的生物科技研学;适合物理爱好者的机械制造类研学。据青岛蓝谷研学中心执行总经理王周海介绍,今年暑期,在外地游学受限的情况下,本地研学市场火爆,以海洋科技研学、军事研学为主。“不少家长对研学的食宿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在这种亲子研学团中,孩子侧重‘学’,跟团的家长则更倾向于休闲。我们也在考虑增加新产品,比如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给家长设计课程,让家长有所收获。”一位研学机构负责人表示,今后研学项目中,家长的课程将更倾向于改善亲子关系等主题。
据了解,因为本地研学的时间被明显拉长,3至6天研学产品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而伴随着时间的延长,价格也跃升至3000-4000元区间。
最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是研学品质
今年,由青岛市教育局、青岛日报社联合主办,青岛市天泰公益基金会支持的2022年青岛市中小学生暑假绘画(创意设计)比赛恰逢十周年。本届比赛的主题是“我和青岛的蓝色梦想”。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加深中小学生对“蓝色青岛”的理解,激发绘画创作灵感,主办方与青岛水族馆合作,于7月底8月初面向参赛选手推出海洋主题公益研学。研学报名通知刚一发布,不到10分钟80个研学名额就被抢光。之后还不断有家长在群里接龙“报备”,希望能捡到补位的机会。“我们很看重研学活动是由哪里组织的。我一看这次活动是由青岛日报社和水族馆组织的,就赶紧报名了。”崂山育才学校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家长说,孩子们在前排听讲,家长们在后排等候,水族馆专家生动的讲解和标本实物对照的形式让家长们不由自主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沉浸到海洋生物的世界。“这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体验,所以选择活动首先要看主办单位。”
暑假里,青岛市少年科学院的“海洋科学之旅”“科技探索”公益研学也同样爆满。高品质、有公信力的项目供不应求,家长表示,这和活动本身组织细致、项目安排高端有关。还有家长表示,权威部门出具的一纸社会实践活动证明对学生也有很大吸引力。七年级的陈正钊参加了青岛市少年科学院的研学项目。他参观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西海岸园区,登上了科考船,听船长讲科考故事,去潮间带采集海藻,回实验室制作海藻标本……他用手机一路拍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里的雕塑让他觉得“大开眼界”,“有孔虫雕塑很神奇。平时从中科院海洋所门口走过,只能好奇地向里张望一下,现在能进到实验室,听专家讲解,这个经历太难忘了。这次研学让我爱上了海洋科学。”他说,研学回来,他自己查阅资料,写了3000多字的研学报告。他在朋友圈晒出的照片里,有一张手拿社会实践证明的自拍照。“学校要求我们参加社会实践,虽然可以参加的社区活动很多,但都不如研学活动精彩。”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围绕海洋等特色优势资源,推动研学旅游产业大纵深、多层次、链条式发展,提出打造“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发展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青岛市海洋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岛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营地)评定和管理规范》等政策文件,研学旅游产业发展高地正逐渐形成。
云上跨屏成为常规选项
疫情期间,云上研学模式开启。如今,学生和家长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云端学习软件,接受度越来越高。因为省时间并且不需要家长陪同,云上研学在中学生中更加盛行。相比于营地、机构的实地研学,云上研学形式更加灵活,各大科研机构、博物馆、艺术馆等均可成为主办方。把精品课程搬上网,提供沉浸式体验,邀请知名专家讲解,云上研学虽然多为免费体验,但含金量并不低。
7月29日,2022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海洋科学专题营收官。为期5天的活动中,中科院海洋所为来自新疆、青海、内蒙古、贵州、云南、海南、广西等15个省份的165名高中生营员和带队老师设计了30余项活动,以云游参观、课题探究、科普报告、分组讨论、讲述科学家精神等形式,让营员们充分感受海洋科学奥秘,体验海洋研究特色。
传统艺术、手工艺术、电子信息、影像技术、海洋科学、生活技能……青岛市教育局的“社会课堂”App整合了各类课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也可以线上预约,线下参加活动。学习完成后,学生能在“社会课堂”平台上获取“课程证书”和“课程报告”。“线上资源很丰富,而且省去了家长接送的时间。我在假期观看了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周的课程。”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学生陈皓哲说,爸妈平时上班,自己学习之余会上网寻找感兴趣的研学活动。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云参观”海洋生物博物馆里,“沉浸式体验”微生物标本制作、显微镜下观察锆石并用激光-质谱方法分析锆石同位素、观摩地球的生命年轮……这些免费开放的视频制作精良,受到中小学生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