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一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素养。兴安即是如此。他是作家,是评论家,也是画家。当文字已然抵达内心的边境,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笔墨辟出新路,实现语言的越界。近日,兴安“解域”水墨文献展暨《天性如此》新书分享会在良友书坊举行,以自然、艺术与人文三位一体的结构层次——“用笔墨养马,凭智性谈艺,以真情看人”为观者呈现出以古典返归现代的精神。
自然、艺术与人文的交响
《天性如此》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像一幅画,展现了不同的世界和主题。第一部分讲述了自然、生态与故乡,兴安用深情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普者黑、根河等地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同时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当代艺术感悟,兴安分享了他对当代艺术的深刻感悟,尤其是对文人书画的独特见解。他凭借自己的智性和艺术修养,探讨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价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第三部分中兴安则聚焦于文学回忆与文化人物,通过文字穿越时空,与那些鲜活的灵魂进行对话和交流。他回忆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和与文化人物的交往经历,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温度。
兴安的文字功底深厚,书中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感。他善于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他在书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思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作为一位水墨艺术家,兴安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他通过原创文字与绘画的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正如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蒙古族艺术家蔡树本在对谈会上所言,兴安的马系列作品,是他在文学写作之外的遣兴之作,逸笔草草,笔情墨趣,既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和艺术实践,让人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虔诚与执着,还有对生活和故乡的热爱。”
草原之灵与生命艺术对话
在分享会上,应邀而来的作家朋友们纷纷发表了对于兴安新作的理解和看法。赵德发认为“天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兴安作为蒙古族人的天性,他从小熟悉草原、马群等草原事物,他在那里度过童年,并且来自基因和血统的东西一直在发挥作用,所以写作、绘画都充满深情和激情;二是作为艺术家的天性,兴安少年学习画画,后学习中文,但是到50岁之后艺术家天性突然萌发,不局限于散文、评论,还在绘画上创新,用工笔画、写意画画马,这都体现了兴安对生命哲学的理解和对自我的超越。
“兴安是作家中的画家,是评论家也是艺术家。”作家杨志鹏说道,“因为他在书里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还体现了他成长的过程。他深层思考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但人在绝望中崛起,每个瞬间就构成了生命的本质,通过语言、绘画背后的东西让生命意识突破局限,让读者体会生命的意义。”尤其是在纷繁的当今社会,人性变得脆弱敏感,更需要精神补剂来滋润心灵。
作家余耕则认为兴安这次的创作是跨界。用文字描写精神世界,用水墨表达心灵是语言的跨界;他本人蒙古族的出身是身份的跨界;书中水墨画运用得巧妙,体现了一个画家和文学家的细腻。
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川提到,兴安的作品清淡如梦,像是草原飘然而来的精灵,是他心中的美的投射,把他关于文学、绘画的梦表现在画马上,塑造了梦想的一面。而对草原的梦想是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家想象的领域展现在读者眼前,成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共诉心中的美、心中的诗。
诗书画践行“解域”过程
“解域”是兴安在评论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时用的一个词,文中他提到了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卡夫卡。随附的一则注释颇吸引人:“解域其实就是少数族裔对其所身处的大族语言的越界、改造和生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兴安的诗书画也是“解域”二字的不断践行。
对此,兴安坦言:“现在我想的时间比画的时间多,中年后感觉一切都通了,之前学习的文学在反观绘画时,起到了滋养的作用。”从作为散文角度的新人到成为绘画角度的新人,实现了年少的梦想;从有不足到还在进步,这成为兴安创作的动力。从草原出生,在北京长大,到一定年龄的贴近,民族的性格、信仰、图腾就会产生吸引力,写作就是发掘内心自我的过程。名和利看起来很重要,但是和真正的自己没有关系,潜在的吸引力是不容易被同化的。文化应该是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而一个作家的任务是要不断地创造差异和丰富文化。在《天性如此》中,马不是马,是兴安接近民族文化的媒介,也可以是伴侣、自己、信仰,而非汉人之马,因为创作它们的语境根本不同。兴安在最后致辞中也提到:“文化的交叉越来越重要,全球化文化一致化会出现问题,应该有差异才有丰富性,这样生活、文学和文化才能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