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以青岛地铁集团班组建设发展为原型的同名话剧《地铁六号线》在青岛大剧院上演。该剧曾于今年4月试演,此次演出是经过新一轮精心打磨与修改之后的再度呈现。《地铁六号线》不仅是对青岛地铁发展历程的一次艺术再现,更是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果的一曲颂歌。
聚焦班组建设创新实践
话剧《地铁六号线》开篇即以充满科技感的网幕营造出未来与发展的寓意,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线图代表着不断延展的便捷生活。编剧廉海平介绍,话剧《地铁六号线》着意挖掘青岛地铁在班组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我们在采风过程中了解到,青岛地铁班组建设始终坚持党建统领、群众路线、参与式民主管理和创新引领,形成了以‘两进三环四管五保’为主要内容的‘二三四五’工作法,极大调动了一线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组建设开展以来,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安全、质量、效益、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总导演黄港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演绎,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地铁运营者和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剧中,有毕业之后就来到青岛地铁工作的值班站长刘娜,用青春年华见证着城市地铁的发展;有从大西北来的工人崔铁生,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青岛地铁建设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还有地铁管理层的代表冯勇,以及“两进”人员周莉、邵宏达……庞杂的人员构成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成为故事的主线,生动描绘了地铁职工在班组建设实践中内生动力得到激发、“主人翁”精神得到发扬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行业剧,《地铁六号线》的舞美致力于“把真实的场景还原在舞台之上”,力图呈现一种科技感和现代感。舞台上,两层高低交错的铁架台阶构成了主体结构,办公室、工人宿舍、施工现场等场景逼真还原,营造出一个多维度的体验空间。地铁出站口的场景设计更是别具匠心,抓马山站、出入口指示牌、LED显示屏等细节一应俱全,科技感和工业风相得益彰。
舞台上再现“真实故事”
《地铁六号线》融入了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丰富素材和感人故事,生动展现了青岛地铁如何通过“小立法+二次分配”机制,让员工成为班组的管理者,自主制定“小立法”条款,并每月按照得分情况进行“二次分配”,激发了员工的内驱力与创造力。剧中,员工自发学习组装3D打印机,为公司节省数十万元成本的情节,正是这一机制下员工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此外,剧中还描绘了地铁员工在极端天气下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感人场景,展现了青岛地铁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还关注了农民工在地铁建设中的成长与变化。建设工地上设立了温馨社区、幸福食堂、工地夜校,配备了洗衣机、烘干机等生活设施,工人们不仅享受到生活上的便捷,更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与温暖。他们用自己的巧办法改进爆破工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与赞誉。
《地铁六号线》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次深情致敬。该剧深入挖掘了青岛地铁在班组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与辉煌成就,展现了地铁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卓越的精神。剧中核心人物冯勇的深情讲述升华了戏剧的主题:“地铁,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是先锋、运营是保障。”通过冯勇的视角,观众看到了青岛地铁一线员工的默默奉献与不懈追求。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