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在2023年“三八节”岛城诸多美术馆推出的系列庆展中,青岛雕塑馆的“‘在水之湄’女艺术家邀请展”,与以往不同的当代异动,而独显女性艺术的风采。
53位参展中青年女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涵盖雕塑、装置、水彩、油画、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及当代异动的表达,其中雕塑、装置无疑是此次展览的亮点。李兰的泥塑彩绘《2022编年史》,以60只形态各异的“虎阵”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借物抒情,将虎年的象征与“躺还是卷”“早日退休”“平安”等热词,及地铁、墨镜、钱币等象形符号,契入拟人化的稚拙、惊异、幽默、荒诞等多元心态的“虎相”之中,呈现出女性视角对刚刚过去的虎年经历与五味杂陈情感的精察细观和表达切质的思考。而祝磊以42个《放在快递盒中的油画日记》,把生活现成品的快递盒与表现性绘画“同谋”的开放性相契,将心灵难以抹去的焦虑与伤感或迷茫,进行了形象化的书写和超时空的传递。这种细腻与敏锐的感受,亦如多年来就以现代意识进行创作的岛城女雕塑家赵辉的《心·相》系列,36件刚性碑体衬托下的软体雕塑,以弹性棉材与彩布相契缝合的立体形态,及彩布冷暖、具象与抽象象征的聚合与发散的有力舒展,呼应着展厅中女艺术家们多彩的个性与情感的活力。
20世纪初工业现成品艺术或多种表达形式重构的装置,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女性艺术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敏锐实践,不但冲击着传统艺术中的偏见及表达形式,而且将睿智的艺术识见,纳入表达的主导地位,赋予表达以全新的姿态,去直击自然和现实的未知。亦如从油画转向装置的艺术家孙小娥,把与雕塑馆相邻的寂静海滩,“裁切”到展厅的《梵——2023》,就是以沉浸着人工温度和海生物痕迹的花岗石体,及大片海沙与无数脚印的自然同置,再一次以体现人与海洋生活密切的“现成品”形态,强化和叙说对“自然与生活就是艺术”的启迪。《2019.04.01——2022.3.23》的作者王路小萌,以自己在异国学习亲临大海而唤起的思乡之情,在标题展示的时间内将89个装满海水的方形亚克力容器,及生活摄影打印植入的非逻辑组合,并与时间移动和开放性相融的“思乡盒”长龙中,让观众陪伴着作者去感受和体验那段沉浸在海水中的情诉。
此次邀请展在表达上的异动,在绘画作品中的绽放,已经不是以往某些风花雪月的唯美或现实表象及形式趣味的复制,而是在吸取中外传统的选择中,强化着个性的求真与能量的发声。虽然这些表达有来自多种现代艺术及摄影绘画等的启迪,但在具有灵性直觉与情感温度的思考中,体现着女性艺术家与其他视觉艺术不同的呈现和想象。如绘画为主的水彩,虽来自西方但以赋予和东方水墨相契的生命杂糅及多元的探索,而受到女艺术家的青睐。这次以女性身份象征的“粉色”葵花情态进行表达的岛城艺术家张海珍,无论是《寻》中葵花的高昂与镜像少女舞姿的超常同构,还是《你的样子》将葵花作为拟人化的人生隐喻,让看似现实自然采集的一瞬,实则交织着女性状态的激情、执着及沉思、凋零的生命轮回。王雪丽的水彩《石老人的传说》与《琴女传说》,则将青岛民间传说以多形态的超现实组合及人物、环境与气氛的再造,去倾诉和探索传说中令人伤感的神秘与无奈的茫然。而《乡村雪景之六》与《松林系列》等作品,既有再现中对大自然点线面提炼与整合的功底,又有水墨写意的酣畅与多变的灵性。
作为与古典艺术表达不同的现代艺术,其异变的指向并不是单指作品的创作时间,而是指其表达所含有的精神和新形式上的质性相契。当代的艺术表达,不否认对传统及现代表现形式的借用。但如何运用,就需要进行契合表达的追求与现实关联的审视。就像李黎的《素·颜》系列,通过马的质朴肖像和不同情感的质性叠加,似乎指向对当下颜值唯美的质疑。而作为当代艺术的表达如何继承与出新的讨论,也隐含在崔彬的陶艺《领》的组合之中。青瓷元素与玻璃透体及金银白现代色素的“中西合璧”,解读着当代艺术在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及转换中所指涉的表达,需要有“同中有异”的个性,而非同式同质的挪用。而赵冬梅的水彩《象非相·琦》,将背景石雕“象”的面部以灵性的转视,与座椅上沉思的人物在呼应中向我们提示:生活的现实表象与心灵的真相之间,揭示着“形意相契”的质性探讨需要睿智的哲学思考与象外之意的深察。因而无论是对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性理解或现代艺术所定义的精神和形式的切入,意味着女艺术家在对现实及心灵的关注中所产生的觉醒。
展览中对传统、现代的回望及契合当代的异动,既与青岛雕塑馆坚持引进高品格的展览以及对女艺术家实践的扶持有关,也与艺术家自身视野的打开密切相关。但在借鉴中如何进行精神碰撞的绽放,则需要在勇于探索的持续中进一步拓展。
“‘在水之湄’女艺术家邀请展”向全国的衍射,是女性艺术的共同话题在充分交流中的良好开端。相信岛城的女艺术家们通过此次绽放,会在对时代和现实的关注中获取更有力的表达,共同绘就万紫千红的艺术春天。
作者简介:杨健,高级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