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3:五月风
我的第二故乡

  ●刘培蕊

  我从外地嫁到婆婆家已经二十多年。这个叫沙岭子的海边小村,几年之前已是沙岭子社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港城泊里镇,原属于胶南市信阳镇,再早为小场乡。据传,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徐姓由大场镇风墩迁此立村,曾名福村,因落在沙岭上,后名沙岭子村,现在姓氏众多,人口越两千。认识我家先生之前,我从没去过。

  定亲第二天,先生领我去村南赶海。我们一路向南骑行大约四里地,才来到海边。恰逢退潮,海滩宽阔,海水刚漫过脚面,赤脚踩着沙滩,我们手拿小锄挖蛤蜊。那一次我学会了挖蛤蜊,第一次尝到了自己挖的鲜美异常的蛤蜊和蛏子。之后就经常赶海,生吃过活的虾蟹,除了鲜美,竟没觉得一丝腥气。不过这样开心的赶海时光并不长,几年后,除了虾池,海滩也被人承包,有专人看海,很凶,我们就很少去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依旧可以吃到各类海鲜。

  冬季没有农活,晚上回家吃饭,总是看见婆婆剥海蛎子。整个冬春两季,婆婆和一帮妇女就随着潮汐,去南边的沐官岛打海蛎子。打下来的海蛎子在海里冲洗干净,就可以上锅煮了。长期的实践,让生活在海边的婆婆她们学会了很多技巧。比如煮海蛎子,婆婆把洗干净的海蛎子堆在锅里,用厚薄膜盖在上面,四周收拢,用绳子系在锅沿上。随着锅底的柴火不断添加,薄膜底下锅沿四周热气腾腾。又过一会儿,婆婆停了火,掀开薄膜,海蛎子都开了口。婆婆说:“这样开口的海蛎子好剥肉,而且这样蒸一锅顶三锅,节约柴草。”

  婆婆用一根粗铁丝制作的刀子,一划肉就下来了,根本不碰手,非常干净。虽然速度很快,婆婆也常常熬到深夜,为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卖给来村里收海蛎子肉的小贩,然后再去赶海。十年前,镇里大力扶持,村书记带领全村养海办厂,村里人生活逐渐富裕,婆婆再去沐官岛打海蛎子,也只是为了尝鲜,不用再赚辛苦钱。

  近几年,沙岭子村南边的青岛钢厂建了起来,由于村里常年有商贩来往,人们倒也没断了吃海鲜。尤其是被称作“西施舌”的贝类,价格堪比鲍鱼,现在也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这么多年来,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回老家,帮公婆春种秋收。家里承包的土地上有我们的汗水和收获,老家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甚至不用刻意去想,我都能感觉得到。

  村头柏油马路两边摇曳的垂柳和娇艳的百日红,村头设施齐全的运动广场的樱花,老屋墙角黄玫瑰下终年忙碌的蚂蚁,还有和婆婆家的两只鸡争食的那只灰猫,南屋里那个闲置已久的碓臼,一端的绳子垂落在地,碓臼上的铁片锈迹斑斑。井台前一只水桶里还有半桶水,水里的云和飘在天上的那朵一模一样,高远而洁白。搬家一个月后,再次踏进熟悉的村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静得心里发慌,没有了着落。

  村南海滩上拔地而起的青钢蒸蒸日上,远处挖掘机在挥舞着大爪子,西邻门前树上挂满了柿子,两只喜鹊在门前大街上悠闲踱步。这一切都在提示着我,大家都搬走了,老屋即将被拆除,整个村子即将消失,一丝苍凉涌上了心头。

  将来,也许只有婆婆这辈人无法改变的乡音,才让我们记得故乡的模样,如无数次远远望见各家屋顶上的炊烟消散,如村前路边绿树红花掩映下的瓜藤枯萎,流露出无比的眷恋。我知道我的第二故乡以后除了与一个叫“记忆”的词有关,还有很多别的什么,比如,“发展”。

  婆婆搬进了新社区,不但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生活,而且社区里有超市、有学校、有医院。放眼望去,到处是老人孩子开心的笑脸。此一刻,我明白了,这十年我的第二故乡真的摆脱了穷苦落后,正步入崭新的美好时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新春走基层
   第A04版:新春走基层
   第A05版:新春走基层
   第A06版:新春走基层
   第A07版:新春走基层
   第A08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9版:身边事
   第A10版:都市圈
   第A11版:文娱
   第A12版:悦读周刊
   第A13版:五月风
   第A14版:地产周刊
   第A15版:扮家
   第A16版:天下
我的第二故乡
穿城而过的两河
永远的军工人
青岛早报五月风A13我的第二故乡 2023-01-19 2 2023年01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