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3:五月风
~~~
~~~
~~~
~~~——致敬田横岛勇士
~~~
昔日劈柴院

  ●侯修圃

  认识劈柴院是1952年的事。那年我12岁,由老家来青岛看眼病,在姐姐家住了两个月。除了看病,我在青岛就是玩。

  我常去的地方就是劈柴院。那时候劈柴院很热闹,说书的、变戏法的、唱戏的都有。我喜欢听书。听书的坐长条凳的人是常客,站着听的往往是蹭书的。一旦说书的说“且听下回分解”,就意味着要收钱了,坐客纹丝不动,站客立马鸟兽散,我拔腿就走。说书人说:“别走别走,有钱帮钱场,无钱帮人场。”这时就有小孩拿着小锣或帽子替说书人收钱,听书的一般每个人会给小孩2分钱。收完钱,站客又慢慢聚拢回来。

  劈柴院小吃多,由于囊中羞涩,我对吃的并不关心。劈柴院中山路出口过道里有个出租小人书的摊子,我隔三差五地到那里,坐着小板凳看小人书。我问过老年人:“这里为什么叫劈柴院?”多数人的回答是,这里最早是劈柴集市,后来形成了大院,仍叫劈柴院。

  1957年7月,我考入青岛四中,住在广东路2号。1963年,我到一所学校任教。有天下午,同事小黄约我到劈柴院去打打牙祭。正是深秋,北风刮着黄叶漫天飞舞。我们从北京路进入劈柴院,胡同两旁有酒馆,也有小食品店,江宁会馆似乎没开放。走到十字路口,左边是李家饺子楼,对面是元惠堂。“元惠堂是老字号,我们进去。”小黄说着走了进去,我紧随其后。在一张方桌旁边坐下,小黄来到柜台前,柜台上有两个酒坛子,一旁挂着三个酒提子,分别是一两、二两、半斤的。小黄要了四两白酒、两热两凉四个菜,记得其中有砂锅豆腐。

  两口酒下肚,浑身暖烘烘的,我们从教育谈到文艺。当时常在《青岛日报》副刊发表作品的有尹典训、毛书征、邓式光、肖华荣、刘饶民、符加雷、刘敬堂等人。那时我23岁,最崇拜尹典训。我对小黄说:“三十岁前,我要达到尹典训的水平。”小黄说:“尹典训就住我家楼上。”我立即提议到小黄家里坐坐,然后看一下尹先生的住房。从小黄家出来,他指了指尹先生的家,我投去崇敬的一瞥。

  1965年春,同学韩桂元由牡丹江回平度老家探亲,顺便来青岛看我。他是牡丹江市知名诗人,来青岛住在悦来客栈。星期天,我请桂元到劈柴院吃饺子。我们从河北路进入,两边小吃店很多,坛子肉、回锅肉、甜沫、馄饨、豆腐脑,卖什么的都有。我们去了李家饺子楼,二层小楼里,朱红色地板和楼梯格外鲜艳,楼梯旋转而上。我要了两盘水饺、两个小菜。李家的水饺确实名不虚传,透过面皮能看到馅的颜色五彩缤纷,没吃就醉了。饺子皮用的面粉白得透明,吃到口里皮滑馅鲜,伴着几口小酒下肚,欲醉欲仙。桂元直赞:“青岛第一水饺!”那一刻,我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不是水饺的味道,而是乡愁的味道。

  改革开放之后,劈柴院焕发新生,注入了现代元素,成为网红打卡地。不过,那些远去的故事,那些乡愁的味道,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3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6版:发布
   第A07版: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
   第A08版:我们的节日·七夕
   第A10版:都市圈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悦读周刊
   第A13版:五月风
   第A14版:地产周刊
   第A15版:验房
   第A16版:天下
昔日劈柴院
修鞋
理想的下午
雨夜海上救援
征稿启事
青岛早报五月风A13昔日劈柴院 2022-08-04 2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