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身处雪域高原的25名藏胞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重圆“健步梦”。9月23日至9月28日,青岛市市立医院医疗团队跨越山海,前往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又一次成功为25名患有严重骨关节炎的藏族同胞完成手术。至此,在“山海相拥 大爱同行——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暨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以下简称公益项目)的支持下,一年多时间里,医疗队三次赴藏,累计为72名藏族同胞完成手术治疗,并开展康复指导。另外,还有31名藏胞分批来青接受手术治疗,共计103人圆了“大步走”的梦。
惊喜
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悄然成长
从2023年开始,市立医院医疗队开始组团赴藏,从黄海之滨来到青藏高原,给患有严重骨关节炎的藏区农牧民开展手术治疗。依托前两次组团赴藏手术的经验,本次医疗团队再赴西藏时更有底气。通过远程会诊前置工作,医疗队确定了25名藏区农牧民患者及其手术日期。
9月25日,由骨科专家于腾波、戴世友、胡光亮领衔的多个专业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展开高效有序的连台手术。术中,医疗队惊喜地发现,相较于以往,当地医护人员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他们操作更加熟练从容,与青岛医疗专家的配合也愈发默契,共同推动了手术进程的顺畅进行,带教的成果在实战中得到检验。
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骨关节病诊治团队,一直是医疗队的初衷。从医院感染控制到疾病救治,从手术操作到术后康复,医疗队每一步都倾囊相授。此次手术,两地医护人员的“混编”作战再次验证了这种合作模式的高效与可行性,在实战中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传承。在三天的工作中,医疗团队成功完成了25台膝关节及髋关节手术,帮助25名藏族同胞重获健康。
高效
康复治疗前移加速病情好转
“医护康”一体化的理念在当地医院生根发芽,转化为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的新模式。为了更快地让患者重获健康,康复团队和护理团队在术前为患者完成康复评估,团队采用康复短视频、术前精准康复干预及术后个性化康复治疗等多元化手段,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康复信心,同时有效缩短了康复周期。
此外,医疗队还根据不同阶段的术后患者,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个体化的康复方案。考虑到语言的问题,团队将图文指导手册及康复短视频精心翻译成藏语,确保康复信息的传递准确无障碍。目前,语音版康复短视频已在当地卫生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线。
创新
连续组团手术完善对口帮扶
医疗团队通过组建多学科专业队伍,在藏区有限的医疗条件下高效开展诊治。医疗团队由医疗、护理、康复、院感等专业人员组成,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康复、救治、院感等系统性培训,帮助当地医院快速提高骨关节病规范诊疗水平,造福更多患者,开创了连续性组团赴藏的对口医疗帮扶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团队建立了从术前手术患者筛选、院感防控、高原手术、康复和护理指导全流程的高效工作方案,确保了高原诊治工作的顺畅高效安全开展。同时还将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医护康”一体化加速康复模式“移植”到高原,帮助更多患者快速康复。
影响
医疗团队事迹在高原传扬
随着青岛医生组团赴藏手术的事迹在藏区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期盼能够得到救治。医疗团队抵达后的第一天,医院大厅便坐满了求医的患者,许多人甚至提前数小时便到医院守候。“我等了一年多了,能排到我吗?”来自岗巴县的一名藏族同胞焦急地询问。岗巴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700米,距离城区约200公里,患者与家属历经4小时的颠簸车程才赶过来。在南木林县,同样有4名患者闻讯赶来,希望能得到医疗团队的救治。原来,在今年6月医疗队第二次赴藏时,成功为南木林县的一名患者实施了手术,并取得了显著的康复效果,这一消息迅速在当地传开,给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由于现场人数众多,加上高原环境的特殊性,专家们不得不边吸氧边工作,这一幕打动了在场患者。那些拖着长长吸氧管的医生,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辫子医生”。一年多的时间里,市立医院赴藏医疗队三次跨越山海,累计为72名藏族同胞完成手术治疗,在藏区人民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在公益项目的支持下,还有31名藏族同胞来青接受手术治疗,共有103名藏族同胞重获健步新生。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璩骊儒 通讯员 徐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