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到自然醒,满眼是风景。”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状态。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据《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提示,75%的受访者曾有睡眠困扰,不同年龄阶段皆存在睡眠问题,未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仅7小时,睡眠时长不足;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到零点以后;26-45岁年龄段是因为压力大睡不好的“冠军群体”;老年人是难入睡、频繁失眠的“重灾人群”。3月21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面对失眠我们该怎么办?对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主任董继承。
多种因素可导致失眠发生
失眠可发生于全年龄段,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可能出现失眠。从近年来门诊接诊的情况看,董继承发现,失眠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就诊人群包括学生、白领、中年人、老年人等。“其实,影响我们睡眠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董继承以儿童青少年失眠为例,这一年龄段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精力十分充沛,往往到了睡觉点,家长睡着了,而孩子还很精神,一旦睡眠节律被打破,孩子容易出现失眠。另外,晚饭吃得过多、睡前沉迷于手机游戏等,会推迟入睡时间,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我们还接诊过平时被管教得过于严格的孩子,每天就盼着睡前独享属于自己的时间,会在房间里玩手机、刷视频,导致睡前兴奋过度,睡眠节律发生紊乱,从而出现失眠。”董继承表示,单纯的晚睡晚起,只要没有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其实不必恐慌,还达不到疾病的状态,只需调整生活作息即可,而长期失眠得不到解决,让人倍感痛苦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失眠是信号当心陷入恶性循环
在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中,或多或少的失眠症状会如影随形般困扰着患者。董继承介绍,失眠往往是疾病发出的信号之一,如果长时间失眠得不到解决的话,患者的关注点会从生活、学业压力等转移到失眠上,常常越失眠越焦虑,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可能会出现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极端后果。此时,仅仅放松身心、调整生活作息已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于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生,给予助眠药物等治疗以及心理治疗。
睡觉必须睡足8个小时吗?不到8个小时就是失眠?对此,董继承表示,8个小时并非睡眠的“铁律”,睡眠时间要因人而异。“通常来说,6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都是可以的,应以睡眠是否影响了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为标准,一旦影响到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且让你感到痛苦时,这意味着你应该前来就医,寻找失眠背后的原因。”董继承介绍,大部分失眠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如果不及时治疗干预,有可能成为慢性失眠,因此需要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心理建设,对症施治,从而重新拥抱良好的睡眠,重获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于波
■小贴士
健康睡眠八大倡议:
1.睡眠优先。尽量将工作安排在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不牺牲睡眠。
2.规律作息。确定好每天的休息时间,并严格执行,确保睡眠时间段稳定。
3.保证时长。尽量保证夜间睡眠时长,不足时适当采用午休或其他方式及时补充。
4.适量运动。通过适量、适时运动,提升睡眠质量,睡前一小时不作剧烈运动。
5.创造睡眠环境。从“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入手,创造睡眠友好环境,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深度睡眠时长。
6.养成良好习惯。睡前三小时不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饮品;避免屏幕光抑制褪黑素分泌;避免消极情绪与用脑过度。
7.重视床品舒适度。床品舒适能显著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长,结合个人需求确保床品舒适。
8.寻求医疗帮助。严重睡眠问题可能是身心疾病体现,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员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