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慢读
一柜子书

  曹春梅

  前几天在电台做节目,主持人问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这一问,把我的回忆一下子拉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很多孩子的读书启蒙是从翻阅“连环画”开始的,我也不例外。“连环画”又叫“小人书”,顾名思义就是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就看了不少“小人书”,等到上了二年级,认识了不少字后,读书的欲望也跟着识字量噌噌地涨上去了。

  可惜书是有限的,母亲下了班偶尔会带回一两本《西游记》“连环画”,但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好事不能天天有,更多的时候我俩放了学,就游荡在街道上,四处寻觅可以租借“小人书”的地摊。“小人书”一两分钱或者一两二两粮票就可以租一本,可是物质困难时代的小孩子没有零花钱,这一点点钱也很难弄到。

  好在机遇再次降临。孝顺的父亲有一天突发奇想,给略识几个字的奶奶买了两本《聊斋志异》。他特意嘱咐我,这书不适合小孩子!然而书天天摆在桌子上,对一个爱读书正在四处找书看的小孩子来说,怎么能忍住不看呢?于是我在小学二年级就读完了文言文版的狐仙书生的故事,蒲松龄先生并没有对我有任何不好的影响,反而充实了我的暑假生活,让我在成年后拜访蒲松龄故居的时候如故地重游。

  9岁的一个周末,有一天突然父母请来了一个木匠,在我们家不大的客厅里辗转腾挪了一整天,捣鼓出来一个上下两层的书柜。那个书柜里母亲摆满了厚厚薄薄的文学作品。有传统的四大名著,也有《好逑传》《尼罗河上的惨案》《三百六十五个故事》之类的书。自从有了这个书柜,我和弟弟放学后就结束了四处游荡的生活,回家就看书。弟弟从小出口成章,从小学起作文比赛就奖项不断。我们俩坐公交车,闲着无聊,最爱玩的就是成语接龙,或者比比谁知道的四大名著里的人物多。

  有一天母亲买回来两本玛格丽特·米切儿的《飘》(上下),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我俩分开看,他先看上,我读下,然后交换。《飘》整整读了11个小时才全部读完。宏大的叙事背景,女主角郝思嘉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把绿色的窗帘摘下来,给自己做了一身漂亮衣服出去借钱。若干年后,我带着学生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蒙古族”风情。那一届学生优秀又贫困,班级没有经费出去租漂亮的衣服打扮扮演“成吉思汗”的学生,我就模仿小说的情节把班级的遮光帘摘下来,两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儿穿针引线把它做成了一件斗篷,“成吉思汗”和勇士们凭借自身出色的表现居然也拿到了学校颁发的最佳表演奖,师生都特别有成就感。

  有意思的是,父母努力从不多的生活经费里挤出钱来买书,但是他们俩自己却不怎么读。我12岁读完《红楼梦》,没有人交流,就去找正在看琼瑶的女伴,她给我讲《碧云天》,我给她讲林黛玉。13岁,母亲买回来小仲马的《茶花女》;14岁,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母亲说这些都是名著,我读后很激动地想跟她探讨其中的情节,但是发现她并不看这些。可是虽然她不怎么阅读,但是鉴赏力很厉害,有一次我在家里翻出一本没有封面的杂志,里面有一个故事很长,写的是落魄的知识分子与乡下女孩的爱情故事,后来才知道那是当时的先锋小说张贤亮的成名作《绿化树》。

  一肚子的文学作品,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量变引起质变,让我顿悟了:对有的人来说,文学可以使之精神丰富,灵魂得到皈依。所以感谢父母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打了那个书柜,用书喂饱了两个嗷嗷待哺的灵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城市更新建设 让生活更美好
   第A03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4版:记者直击
   第A06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慢读
   第A11版:开卷
   第A12版:博览
灿若夏花
一柜子书
下小海
青岛晚报慢读A10一柜子书 2022-08-06 2 2022年08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