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培霞
胶州绿佳园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曲辉,如今有了新的目标。通过“头雁”项目培训,她明确了公司的发展定位。不久前,她又通过成人高考,拿到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大学里的“新农人”。
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新时代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农人”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有文化”“会管理”,甚至“善规划”。基于农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头雁”项目,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进行孵化培育。参加这一项目的“新农人”,很多都有一个上大学的梦想。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的政策,该项目的160个培训课时,可作为大学继续教育的部分课时。于是,包括曲辉在内的23名学员,通过考试脱颖而出。接下来的三到五年时间,他们将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让人生更加出彩。
培养“新农人”,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农高校是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高校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要根据需求端释放的信号,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比如,这次来上大学的“新农人”,几乎都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他们都是带着问题来求学的,能不能为他们“解惑”,这对高校是一个考验。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既能引领农业发展,又能“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新农人”。
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培育更多“新农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优秀“新农人”,单纯靠学校培养,很难满足需求。要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开展精细化培训,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现有人才的培育,激发存量人才潜能。同时,还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涵养“近悦远来”的乡村振兴人才生态。青岛出台的《关于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在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支持、评价、城乡人才交流五个方面进行政策引导激励。这对于实现农业农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越来越多“新农人”逐梦沃野,青岛乡村振兴的春天必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