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年纪大了驼背导致身高变矮,打个喷嚏就骨折,牙齿过早脱落……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症状,很多人都是在骨折后才发现自己骨质疏松,所以这种病也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青岛市市立医院核医学科专家提醒,骨质疏松可防可治,如果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提高生活质量。骨量流失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主要依靠测量骨密度来诊断。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据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中老年女性尤为严重,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则高达32.1%,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51.6%。据统计,20%的骨折老年人在1年内死亡,50%的人从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青岛市市立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郑飞波说,由于骨质疏松症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体机能老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疾病,没必要去医院诊断。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些误解和忽视,才使多数患者没能在早期发现病症并接受合理的治疗,让这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带走了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驼背、身材变矮、骨折等。严重骨痛可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等,常使病人生活无规律,牙齿过早脱落,茶饭不思,痛苦异常。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等,都属于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是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这是一种无创的体外检查方式,人体进行一次测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仅为普通X射线的1/30,具有时间短、辐射剂量小、测量精确度高等优点,可以精确并快速地测定腰椎、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以及评估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疗效的重要依据,更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测方法,被当作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据悉,市立医院核医学科设有独立的骨质疏松病区,专注于中老年患者骨代谢相关疾病的综合诊疗。科室配备进口高性能双能X线骨密度仪,并常规开展骨密度测量,在全面检查评估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方案。“近年来,骨质疏松患者有了年轻化的趋势,这与节食、妊娠期有很大关系。目前,门诊每天都能接诊十余位骨质疏松患者。”郑飞波说。
不少人认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办法就是补钙。补钙有用,但不是治疗措施的全部。专家介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治疗,要保证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要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防止跌倒。其次,要保证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维生素D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天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000mg,平均每天应从钙剂中补充元素钙量500-600mg。第三为药物干预,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者,及有骨量减少并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