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本报8月21日讯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点领域之一。青岛地铁集团展现国企担当,通过深度调研、科学规划,开辟出轨交行业助力城市更新的全新路径,让地铁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建筑绽放时代风采。8月19日,《青岛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B12、B13地块批前公示》对外发布,意味着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修缮工程即将启动。以地铁站口环境提升为契机,青岛地铁正努力为历史城区注入时代活力,激活城市记忆,打造新消费时代的城市地标。目前,中山路站里院项目已全部提前完成招商,计划年底开始试营业;“波螺油子”片区项目计划年内开工改造。
按照公示信息,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拟对市北区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B12、B13地块(即墨路24号地块、胶州路49号地块)中的两个里院建筑进行修缮更新。项目设计是在深入理解城市文脉、尊重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按照原真性与可逆性的原则,做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统一,在尽可能恢复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对建筑进行最小干预的改造。在建筑使用功能上,还考虑了建筑修缮后产业导入的要求,为传统风貌建筑活化利用后产业导入提供载体,创造条件。
今年以来,青岛地铁开始着手策划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波螺油子”片区和中山路站里院的修缮提升工作。除了对项目进行严谨调查、持续论证外,还与市、区历史建筑主管部门进行了多次会商,共谋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发展思路;同时,还多次邀请文化艺术等各领域专家为项目把脉,集思广益,探讨真正激活老街区、老里院的思路和持续性发展方案。
作为青岛地铁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青岛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近日对“波螺油子”片区进行了深度现场调研。杜大恺认为,历史上散落在老城区的异域风情建筑构成了青岛建筑最独特最有个性的风貌样态。通过对老街区、老建筑的修缮,重现精致的异域风情,是青岛老城区破圈出圈的引爆点。同时,要深度研究老城区业态招商,对业态引入模式进行根本性创新,提升城市品质,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青岛美术馆原馆长郝麒主张对地铁沿线历史城区进行块状而非点状的业态规划。在主体业态的带动下,形成自循环的微型商业生态圈。同时,利用地铁站口还建提升契机,为老城市民创造户外活动空间,让公共空间造福于民,为市民生活品质提升作出地铁贡献。
“通过风貌恢复和艺术业态、新消费业态等多元业态引入,让地铁穿梭而过的老城区不仅因行进的地铁列车而激活,更因历史风貌的创造性保护和利用重现时代风采,提升历史街区和周边居民生活品质,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打造青岛网红新地标。”青铁商业公司董事长李晓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