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远远不止一个节日这么简单,它是家国情怀与亲情纽带的深度融合,是深植于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乡愁与集体记忆。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习俗正面临被边缘化乃至消逝的危机,社会上不时响起“过年越来越没年味”的感慨。非遗春节究竟该如何庆祝?又该如何在传承中寻求创新,让这份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近日,青岛早报记者对话非遗传承人与市民游客,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青岛市级非遗项目、平度泥塑传承人高杰表示,非遗让年味越来越浓。春节的仪式感中蕴含着丰富的非遗符号,如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表演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春节这一宏大的文化叙事。“春节申遗的成功,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和珍视它的契机。”高杰说。
在高杰看来,“年味淡了”的感慨往往源于节日仪式感的弱化和缺失。要让春节回归年味,就需要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寻找答案。我们需要重拾那些具有“年味”代表性的年俗和仪式,如贴春联、拜年、剪窗花、捏泥塑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充满乐趣的春节文化活动中来。
在平度市东阁街道大十里堡村,高杰泥塑艺术馆坐落于此,这里同时也是他的居所。56岁的高杰正全身心投入到泥塑艺术的创作中,手法娴熟,神情专注。工作室内陈列着高杰多年来精心雕琢的动物与人物泥塑作品,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与生肖主题相关的泥塑。为了让年味更浓,高杰特意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年味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精美,不仅适合孩子们玩耍,还适合作为节日礼物送给亲朋好友。高杰告诉记者:“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回那份久违的年味和童年的记忆。”
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成果显著。在高杰看来,在挖掘和传承年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珍视传统,更要紧跟时代潮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与呈现形式。近年来,民俗大集、庙会等传统年俗活动不断创新,向着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就拿2024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来说,市北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文旅工作新举措,创新打造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数字化服务平台,市民游客只需轻触屏幕,活动信息、游记攻略、配套导览、交通路线等内容一览无余。平台还展示了糖球会商户、公厕、停车场、公共交通等相关服务信息,让市民游客的出行服务可视化。在精彩视频和高清图片板块,市北文旅还发布了节庆期间精彩的视频和图片,方便大家足不出户“云逛”糖球会。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与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拥抱。春节申遗的成功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革新,如果一味拘泥于旧习俗,不仅会束缚节日的活力与吸引力,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为春节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与内涵,鼓励新时代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春节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在李村大集上,设计时尚的创意春联、融入了流行元素的“福”字等,为年俗增添了新的色彩。春节联欢晚会上,文艺创作、相声、小品、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讲述的春节故事,赋予春节更全面多元的文化属性和时代特色。
此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节日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推动现代科技与传统春节的深度融合,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庆祝方式,如线上春晚、云拜年、虚拟现实逛庙会等,可以有效打破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春节活动中来。同时,春节传统文化与交通、旅游、教育、商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发出了更多既有浓郁年味儿又兼具时代特色的体验方式和文化产品,如春节主题专线航班、即墨古城春节主题非遗手作体验项目等。
对话
非遗春节你打算怎么过?
王封臣在《闲话中国年》一书中写道,“每一个过年风俗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是中国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近日,青岛早报记者走到街头,采访了三位市民朋友,看看第一个非遗春节大家打算怎么过。
贴福字、窗花和对联迎新春
在沙子口大集,记者见到了正在摊位前买福字、窗花和对联的赵阿姨。赵阿姨告诉记者,买剪纸窗花和春联迎接春节是她家的传统。
“剪纸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的春节,我都会买一些窗花和‘福’字,贴在家里的窗户和门上,增添节日气氛。”赵阿姨说,今年她买了一些与蛇年有关的窗花,还挑了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希望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利。
赵阿姨说,她不仅给自己家买了窗花、“福”字等,还给孩子家和亲戚家也采购了一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这项传统艺术,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赵阿姨表示,“我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重视和尊重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结合新媒体,创新传播非遗文化
小王从事自媒体工作,春节期间,他计划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传播青岛的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青岛的传统文化魅力。
“我从小就对青岛的非遗文化很感兴趣,比如茂腔、胶州秧歌、崂山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化瑰宝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小王说,“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这些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小王计划春节期间制作一系列关于青岛非遗文化的短视频和图文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发布。节前这段时间他将拍摄泊里大集、李村大集等场景,节后他还打算拍一拍海云庵糖球会的热闹场面,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青岛的非遗文化。“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小王说。
参加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小李是一名小学生,他告诉记者,寒假期间,学校将组织一系列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一直很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我认为,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热爱它。”小李的妈妈张女士说,“学校计划寒假期间组织一些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剪纸、泥塑、茶艺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张女士告诉记者,学校还邀请过非遗传承人来校,为学生们传授技艺和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一些简单的非遗技艺,还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内涵。“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张女士表示,“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于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