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聚焦2024青岛两会
~~~今年我市将新建改造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220处 实施百家景区焕新工程
打造“博物馆之城”文化新名片
今年我市将新建改造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220处 实施百家景区焕新工程
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学习柳腔。 资料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青岛将开工建设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鼓励发展民间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文化新名片。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行动和影视产业提振计划,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完成弘诚体育场改造,加快浮山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有序开放中小学体育场馆,新建改造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220处。

  划重点

  报告摘登

  开建海洋考古博物馆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鼓励发展民间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文化新名片。开工建设市美术馆新馆。持续开展“探源青岛”考古工程,加快三里河、琅琊台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深化“帆船之都”建设,举办国际海洋体育大会,办好“远东杯”等品牌帆船赛事。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引进更多高端赛事,创建国家体育消费活力城市。完成弘诚体育场改造,加快浮山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有序开放中小学体育场馆,新建改造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220处。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让体育更好融入生活、让城市展现蓬勃活力。

  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行动和影视产业提振计划,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深化旅游品质提升攻坚。大力推进海上旅游整体规划开发,完成旅游客运码头整合提升、增开海上旅游航线,加快竹岔岛、小管岛旅游开发,推动邮轮旅游全面恢复,做强“海上游青岛”品牌。充分挖掘崂山文化内涵,加强啤酒元素运用,打造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实施百家景区焕新工程,增加便利消费设施,提升服务配套水平。积极推进青岛老城5A级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支持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对外开放。推动旅游住宿业提档升级。深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要干啥

  专家解读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 毛振鹏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在文化事业方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青岛市科技馆新馆建成开放,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主体完工,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在文化产业方面,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开年,青岛市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凭借鲜明的奥帆文化优势,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标志着我市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取得重要成绩。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应当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基本前提。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入推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原则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要求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始终恪守底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应当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共同追求,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市应当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广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更应当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方向,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应当大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市应当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行动和影视产业提振计划,加快推出更多优秀影视作品,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2018年4月落成开业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建有国际顶级标准摄影棚、多功能置景车间、室内恒温水下摄影棚和大型室外拍摄水池组成的水下制作中心、全流程后期制作的数字影音中心、大型实景拍摄场地、户外置景拍摄用地,拍摄了很多优质的影视作品。青岛应当以政策引导为切入点,聚焦平台全链条服务的发力点,持续扩展“影视+”全业态发展,不断实现影视产业链的动态联合与共生发展,呈现“城影双赢”的共荣景象。

  怎么干

  代表委员说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

  ■市政协委员 路彤

  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项目20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非遗项目74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人,是首批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这些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产业挖掘和市场开拓不足、产品不够生活化、包装设计缺少时尚理念、缺少宣传和展示的平台等。政协委员、青岛中俏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路彤认为,如何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时代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与期待。

  让青岛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青岛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具有青岛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非遗项目和手工艺人入驻,发展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全力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青岛样本;深耕创意让传统文化年轻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演艺、影视作品、网剧、网游等,寻找新玩法,创造新打法,开拓更广阔市场的同时,也招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双创”事业。

  以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青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戏曲为例,让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戏剧舞台空间的建构,数字灯光、数字影像、数字投映、数字音响投入使用,与演员一起共同完成一部戏剧,为传统戏剧注入了创新活力。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还可对古迹、古物、古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以纸质文本、相纸、光盘、磁带等方式保存的珍贵传统文化资料,进行分类采集;通过数字技术对出现缺损或丢失的资料进行数字化修复与复原。如戏曲的音乐、唱腔、道具、服装、文献资料,可对其进行信息提取、3D建模重构、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建构等处理,使其得以完整记录、留存和利用。

  将非遗文化从“入库”到“上线”,再到“上场”,满足多方面多维度需求。同时,利用数字手段大力推动“非遗+”产业的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非遗文化创新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发并结合青岛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文旅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讲好青岛故事,展现青岛形象。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世杰 周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3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4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5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6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7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8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09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0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1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2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3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4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5版:聚焦2024青岛两会
   第A16版:走在前开新局 打头阵当先锋
   第A17版:身边事
   第A18版:健康周刊
   第A19版:常青树周刊
打造“博物馆之城”文化新名片
青岛早报聚焦2024青岛两会A11打造“博物馆之城”文化新名片 2024-01-30 2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