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2月26日讯 为应对急救和重症病例高峰的到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青岛阜外医院提前谋划、统筹资源,通过强化医院急诊、发热门诊、心脏中心等科室力量,全力满足市民就医需求。26日,记者来到青岛阜外医院探访,了解到目前发热门诊就诊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新冠病人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以中青年为主,到现在老年患者的占比达到50%以上,且症状更为复杂、就医更加理性。目前发热门诊的就医体验怎么样?疫情下的急诊如何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记者在采访中深切体验到,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患者们也给予了更多理解。
发热门诊加大药物储备
“这几天比刚开始的时候好多了,高峰的时候每天接诊病人达到200多人,现在正呈下降趋势。”青岛阜外医院发热门诊医生吕鑫,和另外7名医护人员已在医院发热门诊坚守了20多天,他发现,近期为了开药而来发热门诊的人明显减少,多数病人是在发烧四五天甚至一周以后情况不缓解,体温没有下降,还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后来就诊。“老人比例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增多。”吕鑫说道,这也符合一般传染病的规律,这些老人容易出现并发症和重症,所以对于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前哨”来讲,要做到的就是早期将这些高危人群识别出来,同时及时收治。
记者在发热门诊看到,吕鑫与同组的一名护士两个人担起了白班9个小时的工作。“您好,请在这边挂号。”护士迎面引导着患者有序就诊。吕鑫则负责对发热的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尤其要注重病人的分流,对重症和特殊病人进行下一步诊疗管理。通道一侧的座位上,约有10位患者隔位就座,等候叫号。市民张女士因感染新冠病毒,高烧不退,担心病情加重前来就诊。“医生仔细询问了我的症状,为我答疑解惑,还嘱咐了居家养病的注意事项。”张女士从诊室走出来前向吕医生鞠了一躬,不住地表达感谢。她说道:“医生的嗓子听起来也哑了,他们工作很辛苦。我来之前还担心人满为患,没想到现场井然有序,候诊时间没超过半小时,挺方便的。感谢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的就医条件。”
吕鑫告诉记者,为应对明显增加的发热患者数量,全院从各科室调配专业能力过硬的医生为发热门诊补充力量,并加大退烧、止咳化痰等相关药物的储备,全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医护人员也拼尽全力,往往一个班八九个小时上下来,为节省时间不喝一口水,只为能更好更多地安抚患者。
急诊分流均衡医疗资源
与发热门诊相邻的,是阜外医院急诊大楼,这里医护人员24小时都在忙碌,成为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一道坚实防线。在急诊抢救室里,身穿蓝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穿行在患者的床间。为提高救治效率,医院在急诊间、发热门诊、ICU病房建立了畅通的转诊“绿色通道”。急诊室做好分级诊疗,经研判后及时转运急危重症患者,保障重点人群医疗救治。
目前,急诊医护人员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接诊转科制度,包含急诊接诊、办理入院、手术等全流程步骤。“目前急诊大多数的患者为老年人,他们得病后,精神、饮食、呼吸、睡眠等日常方面可能受到的影响比年轻人更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助理梁磊医生刚刚进行了一场急诊心脏手术,他介绍,为确保老年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医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联合多科专家会诊,结合患者病理生理特征,精准制定“一人一策”救治方案。
今年30岁的付晓雪也是一名急诊科医生,每当有120急救中心的急救任务时,她总会第一时间与出诊护士一同跑进救护车,确保3分钟内出诊,以最快速度前往患者家中,再就近送往医院进行抢救。近期她也感受到了急救任务的异常艰巨。“最多的时候一个白天或夜晚就出诊16趟,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付晓雪说。
26岁的董豪也是一名出诊护士,这段时间为了一个个有需要的患者,他几乎从未吃过一口热乎饭,有时忙起来一天都忘了吃东西。他说:“120救护和急诊人员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转运和抢救的患者好起来。”付晓雪和董豪都提到,患者和家属现在都非常理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充分听从建议,同意尽快分流到医疗资源相对充足的医院进行救治。“我们和患者在沟通中感受到了彼此的信任和温暖,相信再坚持坚持,很快就看到阳光了。”他们说道。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