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00还要打针呦!”青岛妇女儿童医院产科病房里,护士一边指着一张纸条,一边用并不规范的手语认真比划着。一对年轻夫妻看着护士和写满字的纸条,眼神专注。这是一对特殊的夫妻,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为了便于沟通,医生和护士接诊时全程用手写纸条和夫妻俩沟通,用一句句暖心的话语安抚怀孕妻子的情绪。孕妇病床床头牌上贴着厚厚的28张纸片,每一张上都写满了字。从怀孕前期的保胎到产后事项的叮嘱,纸上的一字一句都是无声的交流,给微寒的初冬带来温暖。
聋哑妈妈顺利生产
28岁的聋哑产妇雯雯(化名)抱着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和丈夫、婆婆一起,在护士站与医护人员依依不舍地道别。她带走了那些和医护人员的“纸上对话”,作为新生孩子的纪念来收藏。
3个月前,孕26周的准妈妈雯雯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到青岛妇女儿童医院产科中心住院保胎。雯雯和丈夫均患有聋哑症,刚入院时,夫妻俩既听不到医生的问话,又没办法说出孕妇的身体情况,急得满脸通红。“我们不会说话,听不见,但会写,能用这交流吗?”夫妻二人紧张地在纸上写道。“可以的,以后我们就这样交流……”在此后的日子里,产科医护团队将问诊形式转换为“纸上对话”和简单的手语。
一张纸、一支笔,一问一答,不仅缓解了夫妻俩就医的不安与害怕,也使雯雯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身体的不适。经过详细检查和仔细问诊,医护团队为雯雯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雯雯和丈夫心都非常细,他们在住院期间记下了的孕产知识,几乎塞满了手机的备忘录。”青岛妇女儿童医院产科护士长王丹丹告诉记者,科室为了方便孕妈妈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设置了专门的科普视频库,扫描二维码就能观看。后来他们发现,有些科普视频没有字幕,对于雯雯来说很难理解,他们就收集了很多宣传册、宣传卡片等有文字解析的科普内容送给她。
为了更好地帮助雯雯,医护人员还归纳罗列出孕产期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把宣教视频转化成文字文档和PPT,将每天交待的注意事项记录在床头牌的粉色纸片上……
“这些文字给了我力量和信心,我要把这份温暖珍藏起来。”雯雯将收集的孕产知识和粉色床头牌视若珍宝。经过一周的治疗,雯雯病情得到缓解,顺利出院。
近日,雯雯进入临产期,再次住进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待产。这次住院,她显得从容了很多,没有了上次的紧张不安,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也有了新的想法。之前她和家人担心生孩子时没法和医务人员沟通,想要选择剖腹产,但有了上次住院经历,有了医护人员的鼓励,她觉得信心满满。经产科医师评估,雯雯身体条件可以尝试顺产。“好!我听你们的!”雯雯在纸条上写下简单的一句话,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也表达出她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
医护人员“无声”加油
“这样吸气,这样用力。什么时候用力,我会指给你看……”进入产房前,医护人员把需要交代的事情一遍遍写给雯雯,生怕错过一个步骤。
“羊水破了会比之前疼得更勤了,稍微忍一下。”“用嘴呼吸,身子不要乱动。坚持一下,放松。”“不用紧张,我一直在身边,直到你生。”“加油,好好用劲,小宝宝快出来了。”有人忙着写纸条,有人陪在雯雯身边安抚,有人时刻关注指标、有人则奔波协调……助产士不像对其他产妇那样喊加油,她们全都变得很安静,所有的声音都汇集在一张张暖心的纸条上,以及那有些简单的手语和演示动作上。
这是雯雯第一次生产。由于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首次生产带来的恐慌、剧烈的阵痛和沟通不便,让雯雯倍感紧张。产房的医生和护士一边做着准备工作,一边在纸张上写下话语,安抚雯雯的情绪:“不用怕,我们一直陪着你!”就这样,平日喧闹的产房里少了产妇声嘶力竭的叫喊,多了医护人员简单的手势和一张张鼓励的纸条。
“她很勇敢,配合得也很好,纸条上的话她都会配合着去做。”王丹丹介绍。当天下午5点53分,伴随着一声声啼哭,一个6斤重的小宝宝顺利出生。医护人员给孩子做完相关处理后,将她抱到雯雯跟前:“看,女孩,6斤。哭的声音可大了。”虽然产床上的雯雯听不见,但医务人员的笑容告诉她:孩子一切正常。
“尽管雯雯是聋哑人,但是在情绪激动或者疼痛的时候,她还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在分娩的过程中,她硬是忍住一声不吭。”王丹丹回忆起当天的情景仍旧非常感慨。
“我做到了!”看着身边的宝宝,雯雯被推出产房时,高兴地用手语告诉丈夫。雯雯丈夫看着躺在妻子身旁的小家伙,顿时红了眼眶。“我看到,初为人父的爸爸抱孩子的手都是颤抖的。”医务人员还贴心地发现,雯雯的丈夫微张着嘴,一直盯着刚刚出生的小家伙。他是在担心孩子不会哭!“宝宝哭得很响!”身旁的护士赶紧写下一张纸条放在雯雯丈夫手里。雯雯丈夫握着纸条,连连用手语比划着:“谢谢,谢谢……”
小家伙的出生给这个无声家庭带来了久违的声响。记者得知,夫妻俩给宝宝取名“奕诺”,“奕”有美丽的含义,“诺”代表着夫妻俩在无声的世界里对孩子最大的期许。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首席记者 孙启孟 通讯员 毕乙贺 院方供图
/ 延伸 /
28张纸条
架起“沟通桥”
11月17日,记者电话联系到雯雯的婆婆朴女士,她表示:“非常感谢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媳妇告诉我,进入手术室的时候,护士一直为她鼓劲,医生全程都用纸笔与她进行沟通,让她安心了不少。”朴女士说,宝宝出生后身体各方面情况都很好,对于雯雯生产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暖心行为,他们一家人都特别感激。
记者了解到,雯雯丈夫是潍坊高密人,从3岁开始就在青岛聋校学习,一直到考上郑州师范大学才离开青岛。“虽然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是聋哑人,但他们之间交流起来没有障碍。儿子和媳妇是大学的同学,他俩在郑州师范大学相识、相恋,毕业后两人来到青岛,目前开了一间民宿。两人每天一起上班、一起下班,非常恩爱。”婆婆朴女士说,两个人工作努力,经济上完全不用父母操心。夫妻俩之间用手语交流,和外界则通过微信交流。
“他们两个都是当地县市首个残疾人大学生。”婆婆朴女士表示,媳妇、儿子都是她的骄傲。在刚刚得知儿媳怀孕时,一家人都非常担心即将出生的宝宝有听力问题,直到在产房门口听到了孩子有力的哭声,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了一半。“另一个紧张的时刻是在新生儿做听力检查时。”朴女士告诉记者,直到医生说孩子双侧听力都达标时,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算完全落了地。
28张粉色纸条架起的“沟通桥”,是关爱,是安慰,也是信心与信念,让她被温柔以待,也让她勇敢坚强,成为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