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6:今日看点
~~~袁丁立志当好基层卫生院“联络员” 努力让“第二故乡”的“亲人”就医更便捷
来自农村 “医”心守护一方乡亲
袁丁立志当好基层卫生院“联络员” 努力让“第二故乡”的“亲人”就医更便捷
袁丁(右)为患者进行手术。
5年来,袁丁常常在市立医院和西海岸大场中心卫生院之间奔波。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王紫薇、胡晓玉供图

  从怕看病到敢看病再到看病方便,如何满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一直是青岛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实,在岛城广大的乡间土壤,还有很多像袁丁一样的“送医疗到家门口”的下沉式对口支援者,更有许多普通基层医务工作者忙碌在一线。随着新时代医改的深入推进,可以看到基层老百姓看病求医越来越便捷——小病常见病不出镇,大病疑难病及时调度转诊。而这条新路径,让袁丁在基层支农的第五个年头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当好“联络员”,在基层继续守护百姓健康。

  从农村来 到农村去

  袁丁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常常为他和哥哥的学费、生活费发愁。袁丁坦言,他对农村并不陌生,但是在大场,却是第一次以医生的身份下乡,在乡村巡回医疗的过程中,带领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家医签约、健康扶贫、义诊等业务,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倾听了一个又一个求医的故事,也知道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疾病和贫困、落后总是相伴而行。“每每想到这,我的内心总是涌起一种五味杂陈的复杂心情。”袁丁说,广袤的乡村,有最真实的基层医疗故事。

  7月16日晚记者联系袁丁采访前,他刚接了个电话,是曾经的患者、95岁的大场镇村民李奶奶突发心梗,老人被家人送往医院后,并不想再进行手术治疗了。“她的家人给我打电话,‘袁大夫,帮我们劝劝老人,医生说手术成功率很高,我们想给她治’。”袁丁了解情况后,在电话里亲切地跟老奶奶说,“做手术吧,还能有10年活头呢!”李奶奶在电话那头笑了,“好,那我听你的,做手术。”

  村民们对袁丁的信任,令他难以忘怀也深深感动。去年在大场中心卫生院坐诊时,袁丁曾接诊了一名老人,晚上睡觉时频繁出现无法动弹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家人怀疑她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通过分析,袁丁猜测是心律失常,于是建议将老人转到市立医院进行检测。心律失常只有发作时才能检测出来,但老人在市立医院住院的几天没有出现症状,于是诊断和治疗陷入了僵局。老人的家人表示,如果再查不出来就把老人送到精神病院。袁丁努力给患者家属做工作,在医院又待了两天,终于在老人再次发病时确诊就是心律失常。老人立刻进行了手术,经过诊治,从此再也没有发病过。类似的事情过去后,原本袁丁没有放在心上,但这名老人每当有空总会到大场中心卫生院打听问“袁医生来没来?”如果恰巧袁丁在,老人便进来看看,“我就是来让你看看,我挺好的!”今年端午节,老人特意从城里子女家赶了回来,在家里煮了粽子和鸡蛋,碰巧那天袁丁临时调班延误了一天到大场,老人就在老家多住了一天,直到亲自见上了袁丁。“接过老人的一片心意,我们两个眼睛里都含着泪花。”袁丁深切地感觉到,医患之间的感动和彼此成就也是双向的。

  萤萤之光 点亮基层

  2018年12月5日,是袁丁终生难忘的一天,中午大约12点,一名因气道异物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一岁多小患儿送到了大场中心卫生院。这样的突发紧急情况,即便是在大医院也非常危险,何况地处偏远、救治水平较差的村镇。

  万幸的是,袁丁组织的全院急救培训刚刚结束,参加过气道异物培训的值班医师肖辉腾迅速反应,准确实施海姆立克急救等各项措施,为后续施救争取了充足时间。通过抢救,患儿恢复了呼吸和心跳,逐渐恢复了意识,随后得以顺利通过120转诊到上级医院。袁丁一直跟随着救护车,直到看到小患儿顺利完成手术。现在,袁丁跟这名宝宝的家长还一直保持着联系,知道孩子现在非常健康,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患儿出院后,家长给卫生院送来一面锦旗,当孩子妈妈扑腾跪下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就冲着这失而复得的幼小生命,自己来大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袁丁回忆,那场成功的急救成为2018年卫生院业务提升的一个很好注脚。抢救成功也给了袁丁和同事们极大鼓舞,基层医务工作者们更深刻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随后袁丁继续引入了多种院前急救培训设备,如气管插管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小儿气道异物模拟人等,反复强化训练。

  萤萤之光,点亮基层,大有作为。2019年6月,在袁丁的带领下,团队通过气管插管、近20次电除颤抢救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成功抢救一名电击伤患者,这是卫生院的院前急救能力提升的又一次成功验证。

  这些年的乡医经历让袁丁认识到,要将自身所学学以致用,甚至扩展利用到其他领域去,不仅仅是将在市立医院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支农工作中,也要将支农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到市立医院的工作中。袁丁曾经运用在乡医经历中了解到的惠医惠民政策,帮助一对不了解报销政策的农民夫妇解决高额医药费。他表示,“通过下乡了解这些政策以后,反过来再给市立医院这边的病人去做一个宣教,这也很有意义。”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对于乡村的病人,袁丁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能在当地解决的病,一定在基层解决,以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和村民的负担。而有些病人,现有条件无法在当地提供有效措施的,就为其指明下一步求医方向,或者联系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相关专业的专家同事,以免乡亲们在看病过程中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今年春节后不久,48岁的大场村民丁大姐发现左侧乳房长了个硬块,袁丁接诊后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是乳房肿瘤,需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时治疗。但丁大姐一听要检查、住院甚至手术,着实犯了难。原来她的父亲79岁高龄,还身有残疾,73岁的母亲患有哮喘,上高三的大女儿很快要去考试,家里还有个小女儿。她是一家老小的顶梁柱,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她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袁丁得知情况后,一面向丁大姐详细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同时又赶紧联系到其村里本家族一位德高望重的亲戚共同做工作,“困难是临时的,一定有办法解决。”袁丁如同亲人一般鼓舞、动员丁大姐积极面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丁大姐同意了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那天我正好又去大场坐诊,看完一天门诊,丁大姐给我打电话说愿意去治疗。我一听很高兴,‘走,正好我拉着你一块回市立医院。’”当天晚上,袁丁开着车把丁大姐送到了青岛,对没离开过镇上的丁大姐来说,不用费尽心思找医院、找专家,就可以顺利来到市立医院进行检查确诊。接到袁丁的请求后,市立医院紧急启动急诊外科、超声科、乳腺外科MDT绿色通道诊疗模式,检查结果正如医生所料,乳腺实性占位,考虑为乳腺恶性肿瘤。“说实话,我一想到是癌症,还有家里的经济情况,就想放弃治疗了。”丁大姐哽咽地说:“但是医生的鼓励,让我又重新有了希望。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尽孝,才有机会陪着孩子们长大。医生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活下去。”今年2月底,在亲戚和医生的帮助下,丁大姐成功手术。为了减轻她的经济负担,医疗组想方设法为她省钱,在出院之际,袁丁和多名医生还自发捐助了1200元营养费。现在丁大姐常常给袁丁发微信“汇报”自己的情况,看见她重拾乐观积极的生活,袁丁非常欣慰。

  来到市立医院进行检查确诊。接到袁丁的请求后,市立医院紧急启动急诊外科、超声科、乳腺外科MDT绿色通道诊疗模式,检查结果正如医生所料,乳腺实性占位,考虑为乳腺恶性肿瘤。“说实话,我一想到是癌症,还有家里的经济情况,就想放弃治疗了。”丁大姐哽咽地说:“但是医生的鼓励,让我又重新有了希望。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尽孝,才有机会陪着孩子们长大。医生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活下去。”今年2月底,在亲戚和医生的帮助下,丁大姐成功手术。为了减轻她的经济负担,医疗组想方设法为她省钱,在出院之际,袁丁和多名医生还自发捐助了1200元营养费。现在丁大姐常常给袁丁发微信“汇报”自己的情况,看见她重拾乐观积极的生活,袁丁非常欣慰。

  让基层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就医的便捷性,缓解基层社区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情况,是国家卫生强基层的目的所在,也是市立医院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卫生支农过程中,袁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启动市级医院疑难危重症的MDT诊疗模式,践行市级三级医院的诊疗职责,多次组织为基层疑难重症患者进行MDT诊疗,各辅助科室积极配合,紧密衔接,救治了一例又一例的基层疑难危重病人。丁大姐正是该模式下众多受益的基层病人之一。

  搭建桥梁 方便百姓

  据介绍,近5年,青岛市市立医院共派出近200名医生下乡支农,对口支援,支援地区涉及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城阳区等多个区市的中心卫生院、二级医院等,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营养科、中医科、院感科等多个特色学科。以医院对口支援的大场镇中心卫生院为例,3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200余例疑难危重症病人通过双向转诊在市立医院得到成功救治。袁丁以“联络员”的身份,搭起市立医院对基层卫生院的常态化对口支援的桥梁,促成了市立医院第一个乡镇级常态化对口支援联络站的正式成型,大大提高了基层就诊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当地一个长期腹痛、腹胀的瘦弱孩子,曾连续4次到多个大医院就诊,做了各种检查,诊断为胃肠功能问题,久治不愈。袁丁仔细体格检查后,怀疑是慢性阑尾炎,建议转诊到市立医院普外科,最终证实了他的判断。孩子做了手术后,很快痊愈,长胖了10多斤。还有一名脊椎患病的老人,为治病已经花了四五万,穷得家徒四壁,病情进展到几乎瘫痪,袁丁得知情况后最终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到市立医院脊柱外科进行手术治疗,他还特意向市立医院的前辈专家告知了病人的经济状况,最终在脊柱外科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第二天老人症状就缓解了大半。

  “这些转诊的病人,涉及到骨科、普外、呼吸、消化等各个专业,对这些远道奔波而来的病人,青岛市市立医院、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各个专业的前辈和同道一路绿灯,给了患者们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了求医费用。”袁丁说。2018年5月,在西海岸卫健局的领导下,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与包括大场中心卫生院在内的7家乡镇卫生院组成健康服务共同体,开启了区—镇两级医院健共体合作模式。2022年健共体成立健康指挥调度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健康服务热线86190000,再加上此前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与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形成的市—区两级医院医联体合作模式,市—区—镇三级诊疗模式成型,形成了“强基层”的巨大合力。卫生院充分利用医联体-健共体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如医疗设备共享、专家下沉等多项惠民措施,多次邀请市立医院、新区人民医院对辖区居民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义诊以及特色专科的建设进行指导。“而我本人很荣幸能够作为各个环节中很小的一环,直接搭建市-镇两级医院的帮扶平台,我想这也可能是青岛市卫健委关于我们这第一批对口支援挂职业务院长的初衷,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袁丁说道。

  声音   同事眼中的袁丁

  踏实 务实 真实

  今年48岁的杨瑞军已在基层工作20多年,虽然他和袁丁的年龄相差10多岁,但却一直是袁丁在大场卫生院中西医疼痛科默契配合的好搭档。每逢前一天袁丁到大场查房和治疗过后,第二天杨瑞军总会与他再电话沟通这些病人的治疗效果和情况。“17日那16台手术后的患者治疗效果都比较好,其中11人在第二天就办理了出院。”杨瑞军在电话中跟袁丁说。往往他们在基层遇到的疑难问题,也会习惯性拍下来发给袁丁看看,让他帮忙给一些反馈意见。

  “踏实、务实、真实”是杨瑞军对袁丁的评价。“说实话,一开始没想到这个‘毛头小伙’能留得住,没想到他能踏踏实实干这么多事,为老百姓真正解决难题,为卫生院的发展真正摸索路子。”杨瑞军笑言,很多卫生院的职工都有这样的感受——没想到这个城里的医生真在乡下待住了;没想到这个年轻人手上真有技术,各种急救技术和临床操作技能,他全都能上手,而且讲得头头是道。

  “‘强基层’是新医改以来最热烈、最受欢迎的口号之一。如何为群众提供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措施之一莫过于是引入优质人才,留住基层医务人员。资源在越是稀缺的地方越能发挥更大作用,人才亦是。”杨瑞军欣喜地看到,现在卫生院来了“组团式”的病人和百分百的满意度,政策与制度的双重保证,使更多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也为基层医务工作接下来的成长与奋斗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

  好学 爱钻研 有上进心

  “我们都还很年轻,要多学技术,多深耕精细自己的业务。”40岁的大场中心卫生院医疗部主任董克金还清晰地记得,袁丁跟大家聊天时说过的话。

  “坚持5年的下乡义诊,不仅是业务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理念、精神上的支持。”董克金说,乡医们不仅从多次培训中学到了如何识别危重症,如何进行CT检查、提高阅片能力,如何急救、如何进行疼痛治疗,更在一次次学习和治疗中建立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和工作态度,每名乡医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区镇三级医院的多个工作群中进行病例分析、探讨和学习,好学、探究的精神和风气让基层医务工作者也更有信心、更有目标、更有奔头。

  今年,袁丁还与大场中心卫生院年轻医生们一起申请了“山东省基层卫生协会2022年基层卫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提交了“三高共管”方面的立项课题。董克金表示,未来自己还要向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的医生专家们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从医誓言,守护乡村居民的健康。

  特写 我从农村来,愿再走乡间路

  在既往的步履中,1990年出生的袁丁走得非常踏实。大学时期入了党,获评过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5篇,其中“中华系列”核心期刊2篇、CSCD杂志1篇,连续两年荣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累计7万余元,这笔靠自己奋斗得来的奖学金,让自己与同为医生的爱人结婚时,没花家里一分钱。

  袁丁硕士研究生攻读的是骨科关节外科方向,毕业的时候做不了本专业,便选择了急症科,他觉得在急诊科工作锻炼应该是每名医生成长之路的必经阶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袁丁始终相信这个朴素的真理。在大场中心卫生院,还一直留着他曾经的宿舍,无需踮脚一伸手就能触到屋顶的简易小平房里,曾记录着他刚结婚一年就离开妻女的两年多青春时光。宿舍外有一处小院,农家出身的袁丁,熟练地种满了蔬菜,现在每周坐完诊,拿出几分钟去院子田地里简单整理一下,就是他的放松。农田里的生活,让他心情平静地想起老家的父母乡亲,想起小时候乡亲们主动为他家送去的生活费,想起父亲的胳膊因长年劳作耽误治疗已经直不起来,“如果我早点掌握医术,就能给父亲治了,现在已经晚了。”袁丁说,他早就把大场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早就把这里的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戚,用自己的一点力量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从农村来,愿再走乡间路。”

  “人生没有如果,命运没有假设,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袁丁坚信,自己这5年的坚持没有白费,唯一遗憾的是愧对5岁的女儿和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现在只要有空,袁丁就会给家人做一顿大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袁丁近两年也一直在备考博士,希望自己接下来继续作为一名党员医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医疗卫生服务“强基层”的医者使命,守护百姓的健康平安。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摄影 记者 杨博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云上啤酒节 醉美西海岸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6版:今日看点
   第A08版:都市圈
   第A09版:发布
   第A10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青岛面孔
   第A13版:法治
   第A14版:体育风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校园
来自农村 “医”心守护一方乡亲
青岛早报今日看点A06来自农村 “医”心守护一方乡亲 2022-07-20 2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