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4:今日看点
~~~驱车120公里一天连做16台手术 市立医院90后 医生袁丁每周休息日奔赴西海岸大场中心卫生院坐诊
青春“乡”约 义诊之路奔波5年
驱车120公里一天连做16台手术 市立医院90后 医生袁丁每周休息日奔赴西海岸大场中心卫生院坐诊
袁丁奔波于各楼层查房。
袁丁来到基层给乡村患者亲切义诊。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王紫薇、胡晓玉供图
扫码观看袁丁乡村义诊视频。

  他跨越120公里,从城市来到偏僻乡镇,深入乡间田野,贴近父老乡亲,5年间奔波辗转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科与西海岸新区大场中心卫生院之间,从最初的挂职,到现在的公益义诊;从最初公交转车单程六七个小时,到现在雷打不动每周休息日驱车来坐诊。他就是还未满32周岁的市立医院急诊科医生袁丁,两次获评“山东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先进个人”。作为一名90后“候鸟”医生,袁丁甘于平凡,在基层简易的诊室给乡亲们诊疗、在爬山涉水中与农户攀谈,守护一方村镇的康健;他又不甘于平凡,借助于自己的努力和市区三级医联体—健共体的力量,尽心联络治疗无数复杂的病例。

  义诊时间发到朋友圈

  “袁医生,你还来不来?”

  “来!在路上了。”

  “下雨了,我以为你不来了呢,我们都等着了。”

  “好,放心吧,一会就到了。”

  17日清晨7点半,滂沱大雨中,疾驰的车子内,一通有着朴实乡音的电话打给了正在心急“赶路”的袁丁。往常每周到大场中心卫生院坐诊时,7点半他已经到了,这次因为下雨路上开得比较慢,迟了一些。

  打电话的是大场镇村民,他们对待袁丁就像自家人一样亲切,很多人都留存着袁丁的手机号码。还有少数会用微信的村民,早就在日历上标记下了袁丁提前在朋友圈及大场中心卫生院公众号发布的信息:“7月份到大场门诊及查房时间暂定为:7日、11日、17日、21日、27日!如有变化提前通知。”袁丁告诉记者,“在市立医院急诊科,基本不会给患者留电话,因为也不需要;但在大场,我愿意给乡亲们留个电话,因为大多数老人不会使用微信,或者使用不熟练,其实他们一般也不会打,但打的时候一定是有事求助。”

  大场中心卫生院的门诊是上午8点开门,但是乡亲们一般7点半就到了。每周一次来坐诊,袁丁从早上一起床就想尽快赶到,就怕乡亲们等得太久,因为很多人看完门诊还要回去干农活。

  大场中心卫生院位于西海岸新区西部,紧邻日照五莲县,地处偏僻,袁丁家住李沧区,隔了120公里的距离。从去年买车后走高速,路况畅通时,袁丁早上6点出发,一般两小时内能到达。2018年8月24日,袁丁被选派到基层挂职,第一次来到这处偏远陌生的乡镇。那时刚工作一年的他,从青岛市区搭乘公交车多次转车至大场一次要花7个小时,“我从小晕车,那半年每次来回必定随身携带晕车药。”袁丁告诉记者,但他仍觉得自己很幸运,2019年青岛西站启用,作为西海岸第一批高铁乘客,他仪式感满满地坐上了首发列车。从此这样的奔波改为了“高铁+公交”,行程也由7个小时缩短到了两个多小时。

  8点左右,雨仍下个不停,袁丁的车子驶入了乡间林荫道,当一拐进大场中心卫生院时,五六名蹲在门诊楼前等候的患者全都站了起来,朝着袁丁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乡村百姓与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周一次的约定,他按时奔赴,不曾失约。

  10小时的忙碌

  8点10分,袁丁踏入大场中心卫生院的诊室,十几名已经预约的病人开始按序就医。“最近怎么样?上回看了之后感觉好点了没?”袁丁问诊前会先亲切地与患者交流一番。在路上打电话的刘大姐,是“老病号”了,常年劳作让她总是浑身疼,尤其是腰腿,这次带着家里的两个亲戚一起来找袁丁看病。“上回看了之后好多了,腿一点也不疼了,这次再来复查,主要是把家里人也带过来找你给看看,都是差不多的毛病,肩膀疼、胳膊疼……刚才还怕你下雨不来了,就没忍住打电话问问。”刘大姐不好意思地说道。

  上午两个多小时的门诊时间,袁丁接诊了24名病人。“来就诊的村民大部分问题都是顽固性颈肩腰腿痛,今天这24人其中有一些轻症的,我就给他们开些药和处方,回去先吃药看看,并教他们一些康复的锻炼方法。另外还有11人是比较顽固的疼痛,治疗起来比较麻烦,需要住院治疗。”袁丁说。

  上午10点多结束坐诊后,袁丁与大场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杨瑞军一同马不停蹄地跑到4楼病房开始联合大查房。平常这些病人由杨瑞军负责,每周趁袁丁来的时候再将一些疑难重症的病人交给袁丁看看,一起为患者给出最好的治疗方案。

  “我7日就来住院了,和我姐姐一块,都是奔着袁医生来的。我胳膊疼,根本不敢伸直,我姐是两个腿脚都不行,11日袁医生给我们看了看,进行了小针刀治疗,现在我的胳膊好多了,能伸直了,今天特意等着他给我看完再出院。”病房里,大场镇韩家洼村63岁的村民王贻美告诉记者,“2018年袁医生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听说了,后来也来找他看过病,再后来听说他结束挂职要走,我们可‘吓坏了’,好在后来他经常来坐诊。”

  从4楼到3楼、2楼,袁丁奔波在一个个病房中。病患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沧桑的面孔和忍耐病痛的坚毅,在这名“好脾气”的年轻医生面前,他们赞誉声不断,“袁医生技术好,给我治疗以后真的不疼了。”“袁医生也不嫌我们脏,从不高声言语,态度总是那么好。”……几趟跑下来,袁丁的衣服都湿透了,没时间喝口水,简单洗把脸,他争取中午前给有需要的病人安排几台超声针刀镇痛术,不然全排在下午做不完。

  一天16台手术

  查房一圈后,袁丁记下了16名需要进行超声针刀镇痛术的病人的情况。大场中心卫生院2楼的手术室是近期新装修过的,仪器设备也非常先进。袁丁一边对病人进行可视化下针刀操作,一边对辅助的医疗科主任董克金进行指导,“这个位置,看见针头了,先进行麻醉注射,再进行针刀松解……”

  下午1点,早已过了午饭时间,袁丁做到了第5台超声针刀镇痛术,还没有停下来,“只要还有患者等着做,就先忙活完再考虑吃饭。”手术室外的等候区,51岁的患者张女士告诉记者,她这些年也曾多次奔波到青岛市区大医院看病,每次来回需要折腾大半天时间,这样的体力耗费让她觉得更受罪。

  “医生下乡比病人奔波好。”这句话袁丁常挂在嘴边,他也曾做过一个简单计算:一名医生下乡一次,至少可以让30多个家庭免于奔波。“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尽量在当地解决。一是路途上几乎没有花销,二是看病不影响老百姓种地务农,三是医保报销额度越在基层越高。”袁丁说。

  匆忙吃完午饭,袁丁继续为患者进行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筋膜阻滞治疗术,留在大场的一天时间,他恨不能多做点、再多做点。16台手术结束,已是日暮黄昏,袁丁又与几名同事交流一番后,晚上7点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充实的周末,在杨院长、董主任的全力配合下,16台超声治疗术完美收官,治疗效果满意,感谢大家对大场疼痛诊疗团队的支持与信任。”随后才伴随着夜色,他再次踏上回家的路途,等待他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开始的市立医院急诊科12小时的紧张工作。

  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筋膜阻滞治疗术,留在大场的一天时间,他恨不能多做点、再多做点。16台手术结束,已是日暮黄昏,袁丁又与几名同事交流一番后,晚上7点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充实的周末,在杨院长、董主任的全力配合下,16台超声治疗术完美收官,治疗效果满意,感谢大家对大场疼痛诊疗团队的支持与信任。”随后才伴随着夜色,他再次踏上回家的路途,等待他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开始的市立医院急诊科12小时的紧张工作。

  从迷茫到破局

  是什么动力让这名90后医生坚持5年公益义诊?袁丁又是怎样赢得患者的信任的?

  2017年,硕士毕业后袁丁入职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外科。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医生,工作刚一年后,他接到一个“完全蒙了”的任务:到农村基层卫生院挂职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时间两年。

  “下乡挂职两年,作为一个才工作一年的新人,刚刚理顺了急诊科的工作。此外,家里孩子还不到一岁,妻子刚刚入职工作。在孩子和家庭最需要的时候,要离开家;在最该学习临床技能,苦练童子功的时候,要离开临床。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挂职业务副院长,如何自处?如何服众?”袁丁说,一时间各种迷茫涌上心头。

  但是袁丁内心也清楚这个任务的分量,组织的需要,领导的信任,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抉择的十字路口,这个迷茫的年轻人回学校拜访研究生导师王英振教授。老师说的简单明了:“让你去,是院领导对你的信任,别偷奸耍滑,老老实实干活。”老师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家里人对他的工作也是全力支持。然而另一个问题才是困扰他的重点,两年的下乡时间,自己的急诊和骨科业务怎么办?最终在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协助下,袁丁争取到一项“特殊政策”:每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医院上一套白班和夜班,以保证每周不和本专业业务脱节。

  大场中心卫生院开设的临床专业包括全科医学、大内科、大外科、五官科、中医科,辖区内卫生室40处,担负着全镇87个村52000人口的基本医疗服务和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袁丁来挂职之前已陆续有多名职工借调或辞职离开,实际开展工作人员远不到核定工作人数。“碌碌无为不行,必须干出点成绩。”袁丁怀揣着决心,但究竟该从何处入手?自己的专业急诊在基层一年碰不到几例,骨科手术在基层同样没条件开展。

  想不出来就去调查,去下乡。袁丁连续走访每个村每户村民,与周围每个乡医同事聊问题。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摸底调查,他真实地成为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基层医务工作者是基层卫生工作分级诊疗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守卫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发烧就去拿药,受伤去简单地处理和包扎,平日里,人们太过于熟悉他们的存在,以致很少去感谢他们“润物细无声”的付出。乡医们总会不自信地说:“比起大医院医术高明的医生,自己显得太过于平凡了。”身兼多职的他们除了肩负着临床诊疗工作外,还同时负担着家庭医师签约、健康扶贫等一系列的工作,压力之大,工作之繁冗,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正是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尴尬处境中,袁丁找到了工作的突破点。他与自身专业特长相结合,制定了工作计划:首先,从基层医疗最需要的急救培训入手。2018年9月,以《大场中心卫生院医疗安全与院前急救培训系列——急危重症快速识别与处理技巧总论》为题,开始了他在大场的系列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基层大夫的疾病分级判别能力,以及急危重症识别和处理能力。培训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勾起了一线大夫的学习兴趣,很多人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其次,帮助基层医师确定医疗专业特长发展方向。他细心地研究了卫生院的专业设置和各科医生的学习和执业经验,帮助他们确定医疗专业特长发展方向,在卫生院原有综合医学、全科医学的基础上,确定以个人业务兴趣、特长为主,综合调控为辅的原则,明确呼吸内、心内、神经内等业务专攻方向,邀请市立医院专家一对一带教,实行导师带教制,师生一对一对接。2018年10月,市立医院医疗专家团队来到大场中心卫生院,为大场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及健康指导,专家团队和当地医生互加了微信,建立了业务联系。卫生院选派了一名年轻医生到市立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内容也是袁丁选定的:神经内科和疼痛科,这两类当地老百姓最常见的病症。卫生院的临床工作也有了明显起色,建立了会诊制度,每周一组织全院疑难病例讨论;建立了大查房制度,每周三带领全院医生大查房,边查边讲。2018年12月起开展了晨讲活动,每天拿出半小时讲课时间,每名医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轮流讲。

  从挑战到蜕变

  让医生自信,让患者信任,这是袁丁任职后的两道关卡。一次又一次扎实有效的医疗服务、下乡义诊,乡亲们被大医院来的袁丁打动,渐渐学会与他沟通,而袁丁更是早就听懂了当地的方言。2019年3月,结合当地大量颈肩腰腿痛病人治疗的迫切需求,大量膝关节疼痛病人得不到有效救治,经过反复论证,袁丁结合专业特长,在卫生院设立了以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农村常见疾病为主的特色专科,这一提议得到了市立医院、西海岸新区健共体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中西医结合疼痛科于2019年5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开展、提升,新开展的玻璃酸钠注射、神经阻滞下软组织松解术、局部痛点封闭等多项新技术得到推广,辖区居民就医获得感大幅度提升,甚至吸引了周边多个乡镇的村民都慕名过来诊治。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诊疗疼痛病人1200余人次,2020年1月,大场中心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疼痛专科获评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这是对卫生院工作特色业务提升的巨大肯定,也极大地提升了卫生院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020年,涵盖远程会诊、市-区-镇、医联体-健共体等新模式的大场中心卫生院“眩晕及卒中云康复病房”特色专科建设计划稳步推进,在市立医院、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袁丁见证了该特色专科于4月8日挂牌运行,更好地服务于大场镇居民。

  通过近两年的不断摸索,袁丁发现“强人才”是强基层非常重要一环,这里的“强人才”恰恰就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这里的“强”不是去搞高精尖技术,而是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以辖区常见病、多发病为努力方向,做好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以及复杂疾病的初级筛查工作。担当一个“守门人”角色,做到小病不出门,大病早发现,急症快速处理。现在大场中心卫生院通过两年的业务提升及推进计划,基本形成了以全科业务为基础,中西医结合疼痛、眩晕康复及卒中早期筛查为专攻方向,并有强有力的院前急救团队做保障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这一格局在市、区卫健部门和医联体—健共体支援帮扶下越发坚固。同时形成兼顾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上级医院专科人才建立单线联系、导师一对一带教模式,充分利用上级医院的支持优势,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新的特色专科,争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既能很好地发展人才,又能切实落实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等措施。这样,“健康中国”“健康青岛”这些宏大的词汇,才能真正变成鲜活和沉甸甸的成效。

  袁医生回来了

  播下一粒种子,然后等它长成大树,这需要时间。2020年底袁丁的挂职期结束,本该回归市立医院急诊科工作的他,又被村民们的一个个电话“喊”了回来,被大场中心卫生院诚恳的邀请“喊”了回来。

  “袁丁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赞誉,影响力很深。挂职结束后,仍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杨瑞军告诉记者。这份挽留,同样也再次激起了袁丁的医者仁心。村民的善良、自强和坚韧打动着他,于是在市立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原本到期的支援得以再次延续下去。现在,作为青岛市市立医院常态化对口支援人员,袁丁定期义务利用每周休息时间到大场中心卫生院坐诊查房。

  这样的付出,意味着袁丁再次开始他的“转场”生活。过去两年挂职期,他从周天下午到周四住在大场,每周四上午看完了卫生院的门诊,下午启程回青岛,到市立医院值班。现在,每个月在保证不耽误市立医院每项工作前提下,每逢排出工作表,他会第一时间把每周休息时间留给大场的父老乡亲们,一旦有临时调班需要调整义诊时间,他也会赶紧通知以免乡亲们白跑一趟,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总会保证每月至少四五次到大场卫生院“赴约”。

  谈及基层义务服务的初衷和坚持下去的动力,袁丁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真觉得没什么。”他告诉记者,自己早已把大场当作“第二故乡”,“给老乡们看病确实会及时发现一些疑难杂症、重症,但是还有很多病其实并不是很复杂,这就需要医生能耐心给老乡详细讲解这个病是什么,该怎么治疗,除了疾病本身,有时心理、情绪的关注同样重要。”在一些治愈案例的自发宣传下,乡亲们对袁丁的“依赖感”逐渐加强。而在他的带动下,一支“不走的基层队”正在逐步成长。袁丁看到,卫生院的诊疗思维正发生转变,不仅要因病施治,更要因人施治,从单纯“接诊”“看病”转换至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给病人更切实的指导,让大场中心卫生院成为守护当地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摄影 记者 杨博文 视频拍摄/剪辑 记者 张孝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云上啤酒节 醉美西海岸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6版:今日看点
   第A08版:都市圈
   第A09版:发布
   第A10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青岛面孔
   第A13版:法治
   第A14版:体育风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校园
青春“乡”约 义诊之路奔波5年
青岛早报今日看点A04青春“乡”约 义诊之路奔波5年 2022-07-20 2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