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多是企业家,平时忙碌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生意,但每年都会挤出时间来参加这样的一次聚会。他们各尽所能呼朋唤友慷慨解囊,只为让更多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7月8日晚,岛城享誉全国的爱心名片“微尘”再次被“点亮”,“爱是你我 一生一世”微尘基金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公益盛典在青岛举行,包括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理事等在内的500余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及部分爱心企业代表汇聚现场,通过现场捐款、认捐“阳光少年”、竞拍爱心拍品、义卖等方式,共筹集善款880.111万元。这些善款将全部注入微尘基金,定向用于基金会的关注儿童“生命、健康、教育”等项目。
等待两年的爱心聚会
去年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微尘基金第十三届公益盛典被按下了“暂停键”。在今年盛夏的日子,带着火热的爱心,这群人又聚在了一起。 当天晚上的晚宴很简单,因为14年来这群人已经形成了默契,现场捐款、认捐阳光少年、爱心拍卖等环节一个不落。爱心人士也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来献爱心、受教育,和朋友一起“PK”谁献的爱心更多一些,交流一下去年资助过的孩子怎么样了,一起合影纪念一下今年用爱走过的路……一切都在有爱和温暖的氛围里进行着。
现场开展了大额捐款和公益颁奖,爱心彰显,感恩回馈。特别对疫情期间积极参加“战疫”的爱心企业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微尘公益基金会迅速响应,发挥民间公益组织能动性,发起“全民战疫,微尘有爱”活动,为岛城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近两年为抗疫捐款超过10万元的爱心企业就有数十家。
“微尘这个小名字和她蕴含的大力量,已经随着年轮的转动,日益渗透到城市的血脉中,成为青岛市民奉献爱心的精神符号。”青岛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嵘说,善源于心,爱源于行,微尘已成为青岛城市的一种文化内涵和文明代言,更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良心。
“在微尘光环的鼓励中,我们走到一起,团结起来,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付出爱和耐心,就一定会有改变的涟漪氤氲。”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于海波这样说,从2008年的一次公益实践开始,微尘基金已经走过14年。无论命运如何轮回,爱,是微尘人一辈子坚持的善行。在微尘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在做着各自能且擅长的事情,有人捐款捐物、有人嫁接资源、有人去实践公益项目……
在爱心拍卖环节,众多爱心人士举牌参与竞拍,一幅画、一件工艺品等都以超过实际价值数倍的爱心价被拍走,其中一幅字画拍出了22万元的爱心价。到这次公益盛典晚宴结束时,根据微尘基金工作人员的统计,现场爱心企业和个人的大额捐赠善款达690多万元,加上爱心拍卖、阳光少年认捐等环节,共筹集善款880.111万元。
14年募善款超亿元
从2008年于海波等10多位爱心企业家在青岛发起成立微尘基金开始,一笔笔的爱心捐款就开始在这里汇聚,微尘基金的理事们召唤着朋友们,朋友们又叫着各自的朋友,有爱的人逐渐围绕着微尘越聚越多,就如同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充满善意的土壤滋养下长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从最初的紧急救助患病孩子,到如今的多个常年运作的公益项目,14年来,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已有200多位理事、20多只运作分基金,开展了大病救助、自闭症患儿康复、大学生助学、博爱小学、阳光少年、微尘班等30多个爱心项目。
14年坚守,万人接力,微尘基金用真挚的爱,不断汇聚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温暖。她的爱心足迹不仅停留在青岛,还遍布全国11个省、20个地区。让93所小学拥有丰富的课外教学,设立超过123个微尘图书室,资助1249人次,帮助3229名大病患者,累计发放爱心文具16336套,让30211人次微尘阳光少年获得更好的公平教育,连续七年为近百名川藏高原支教老师发放生活补助,为当地孩子们捐助桌椅、电子白板等配套物资,项目累计支出1112.66万元,惠及超过1.6万多名学生,组织5000多名爱心志愿者,走访300余所学校,为6万多名儿童架起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桥梁。
2021年,微尘对爱心文具进行了升级,增加了阳光少年爱心包,今年根据甘肃陇南地区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定制了“微尘阳光少年爱心包”,为当地200名困境家庭的留守儿童带去了关爱。今年,微尘公益基金会还成立了首个微尘·阳光你我理事服务团,将微尘的爱心救助更精准地送达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
微尘精神向阳而生
微尘的爱心品牌挖掘从2005年青岛早报《寻找微尘》的系列报道开始,青岛早报记者的采访记录本上,清晰地记录着这17年来的历史:在《寻找微尘》的报道中,青岛市民用真挚的热心不断给“微尘”这个符号升华;2006年获评“感动中国”;2008年8月,国家商标总局致函青岛市红十字会,“微尘”公益商标获得批准;2008年11月19日,“微尘”商标正式启用,微尘基金应时而生,由于海波等岛城10多位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微尘基金,目的是“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爱心平台,把分散的爱心集结起来,使微尘品牌发挥更大作用”。
微尘基金的建立,使爱心企业像找到“组织”一样“走到一起来了”。理事们像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经营着微尘基金。14年来,微尘基金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许多做法成为可圈可点的亮点 ,比如不从捐款中提取运营经费,所有基金工作的运营经费由常务理事们额外捐赠;坚持给捐款人反馈资金用途等。
可以说,微尘基金的成长史上记录了成百上千个微小又宏大的故事,也见证了中国公益的演进。“走过这14年,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社会已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公益新生力量,微尘基金也成为了最有力的‘中间人’,用爱和专业串联起善意与需要。”于海波说,如今,筹款额早已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指标,在公益行动中所传达的社会正能量,能带动多少人的慈善认同,以及在更长一段时间对社会良善的推动力,才是微尘基金一直不断追求和看重的目标。微尘公益基金会还吸引了李永波、黄渤、黄晓明、杨颖、赵宝乐、林丹、江涛等众多文体明星做微尘博爱大使、爱心推广使者,一起为来自青岛微尘的爱心加油助力。
于海波告诉记者,通过这14年不间断地、身体力行地对社会公益的推动,他们清晰地感觉到“旗帜鲜明地扬善”在全社会起到的“羊群效应”。因此,微尘基金将继续创新爱心项目,深耕透明度、数字化、生态效率,不断传递微尘精神,并逐步超越募捐的角色,更深地嵌入到良善社会的共建中,以汇聚更多善意,为整个社会带来向阳而生的力量。
/ 新闻延伸 /
早报“寻找微尘”
寻出“城市大爱”
2004年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一男一女两名中年人急匆匆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说来替他们的老板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捐款发票上留下了“微尘”两个字。
“‘微尘’这个名字在非典、喀什地震等事件中都捐过款,不只在青岛市红十字会,在青岛市慈善总会也有捐款。”青岛早报执行总编辑聂向锋回忆,他在此前的采访中就注意到“微尘”这个名字,并试图寻找过。这个人究竟是谁?从新闻的角度说,这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城市文明的表现,足够代表这个城市中众多的好心人,“寻找微尘”也许能更好地让这种城市文明精神传承下去。2005年的第一天,《青岛早报》在显著位置上刊出题为《2005,请你找神秘“微尘”》的报道,并且留下了热线电话,希望知情者提供线索,找到这个好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此后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随着《青岛早报》持续近200个版面的追踪报道,广大市民在寻找“微尘”中,了解“微尘”、学习“微尘”、争做“微尘”,纷纷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微尘”的美名传遍了全国,“微尘”以网上最高票、评委最高票,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公益之星。
“‘微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新闻人物,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她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聂向锋说,这条新闻做到最后,他放弃了寻找“微尘”,他在报道中写道,因为青岛有太多的“微尘”,青岛市民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已经首先想到了自己也是“微尘”,第一时间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会有千万个“微尘”把力量汇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