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在哪里,当风从耳边吹过,云从头顶飘过,那便是我来看你。看你现在过得比我当年想象中还要好,看这盛世如我所愿。这盛世里,有你有我。只要我的名字不被忘记,我就活着。只要你记得我,我就活着。”无论是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还是在平阴县烈士陵园,记者都被陈振麓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
感动:墓碑前缅怀烈士
历史没有忘记他,山东人民没有忘记他。11月29日上午,参加迁葬仪式的全体人员在深切缅怀陈振麓烈士的同时,也向千千万万的烈士致敬。他们如同璀璨星辰,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陈振麓的墓碑上镌刻着“陈振麓烈士(1913-1939),玫瑰镇北辛村人,男,1933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37年11月东北军工委决定成立青岛市委,由陈振麓任市委书记,1939年在济南牺牲”。
随后,平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黄绪军分别向青岛晚报和《英雄陈振麓》剧组颁发表扬信。报道陈振麓烈士事迹的《青岛晚报》、陈振麓纪念邮票和《英雄陈振麓》纪录片视频,由该局收藏并将进行广泛传播。“让烈士忠魂迁葬到烈士陵园,彰显了我们对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不仅是缅怀过去、激励未来、凝聚社会正能量的重要途径,更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黄绪军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烈士精神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陈振麓烈士的英雄事迹,提高社会对烈士的知晓度和认同感,让更多人感受到烈士精神的伟大力量,让烈士精神更好得到传承。同时,通过加强烈士陵园的建设与管理、开展烈士纪念活动、完善陵园设施,提升陵园环境,为烈士提供一个庄严肃穆的安息之地。”
“《叔叔陈振麓二三事》这本书,是我的父亲陈玉珩根据档案资料整理的事迹,包括青岛晚报的报道也收录了进来。对于这本书和青岛晚报的报纸,我们陈家所有人都会代代相传,学习我爷爷的光荣事迹,知道我们家出了这么一位英雄。”陈振麓的侄孙女陈艳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天,我们全家人圆梦了!现在我们后辈还有很多人在军队里,他们一定会秉承我爷爷的遗志,继续为人民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寻:跨世纪夙愿背后
一封信,引起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探寻。去年,青岛建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红色系列纪录片时,王绍君团队收到了原中共青岛特支书记李欣的女儿李宁的微信:“历史不能忘记英雄陈振麓。”李宁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找到了陈振麓亲属的来信。信中说,因上世纪历史原因,烈士证明等档案资料丢失,希望战友证明陈振麓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助其早日“归队”。在拍摄纪录片《英雄陈振麓》的过程中,深受感动的王绍君团队核实细节后,于今年10月联系了相关部门和本报记者,共同帮陈振麓的家人实现85年来的跨世纪夙愿。
“《英雄陈振麓》剧组在拍摄时得知,陈振麓烈士埋葬在我县行政区域内。局长黄绪军带领工作人员到玫瑰镇北辛村了解情况,经过细致摸排,实地考察并确认了埋葬在村里公墓内的陈振麓烈士墓。服务中心向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汇报了这一线索,并联系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经过积极搜集资料,确定了其烈士身份。青岛晚报刊发的新闻《追寻历史 让英雄归队》,对陈振麓烈士的事迹进行了客观详实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正能量反响。”平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0月底,工作人员专程到济南市历城区与陈振麓的侄孙女陈艳见面,通过沟通了解,亲属表达了盼其迁入烈士陵园的想法。
工作人员尽快与陈振麓的亲属确认了碑文内容,着手进行刻碑工作,并将陈振麓的名字刻在平阴县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日前,记者接到平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邀请,赴当地参加陈振麓烈士迁葬仪式,见证烈士忠魂“归队”。
纪念:闪耀在醒目位置
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宣教中心和抗战馆内,记者均在醒目位置看到了陈振麓的照片和生平事迹。通过进一步查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入侵青岛档案》《青岛党史人物简介》等权威资料,记者对陈振麓的光辉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青岛市档案馆的史料记载,陈振麓于1933年参加冯玉祥等人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6年,他考入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部队。1937年9月,陈振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青岛特支成立后担任组织委员。1937年11月,他带领部分“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进驻崂山毕家村。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中共青岛特支,成立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届青岛市委,由陈振麓担任市委书记,加紧筹备抗日游击队。1937年11月底,青岛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成立,陈振麓担任中队长。
1938年1月,陈振麓等人率领游击队分批前往诸城,与高密游击队的抗日力量会合,组建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随后,中共青岛市委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鲁东南工委,陈振麓担任工委委员。1938年3月,陈振麓带领第四中队转移到江苏省。1938年秋,陈振麓因严重肺病和体力透支,晕倒在连云港战场上。党组织将他安排在日照的医院进行治疗和休养。在此期间,陈振麓仍然支撑病体,全心全意为党工作,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1939年1月,陈振麓的病情加重,家人长途跋涉将他抬回济南。2月,陈振麓在弥留之际,仍然唱着《国际歌》,展现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传承:十几位后辈从军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陈振麓的侄子陈杰曾保管他的照片和遗物,遗物中,有陈振麓的大学校服、学籍表、生物作业手稿,以及战友的信件。2011年,陈杰去世后,他的弟弟陈玉珩继续保管珍贵的照片和物件。“我叔叔真想着真枪实弹地和日寇拼命,他和大学同宿舍的李欣、王希坚有共同的革命意志,组成了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陈玉珩介绍说,“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他们与高密游击队会合,108人转战南北,打击敌伪。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粮食和弹药都供不上,我叔叔他们三天三夜没吃饭,弹药也打光了,可是所有战士没有一点退缩。”
“当时我叔叔重病在身,长期的艰苦生活损耗了体力,吃草根、糠团,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他吐血晕倒了,被战友们抢救过来,运到地下小诊所,叶乔波医生一看不行,说‘这个病我们治不了,赶紧通知济南的亲属’。我的爷爷陈冠弼,雇了几个人用担架抬了他20多天,才回到济南十亩园的防空洞里。”陈玉珩哽咽着说,“我叔叔死活不进医院,因为当时那是日本人的医院,他说宁死也不能吃日本人的药。在养病期间,他给我的姑姑和大哥这些亲戚,讲述革命道理和亲身经历,让亲戚们深受触动。”陈振麓的二姐陈振寅后来牺牲在河西,三姐陈振禧女扮男装,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堂兄陈振麒到山东聊城参加革命。一个人,影响了一家人。如今,陈振麓的家族已经培养出十几位军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不久,在小年凌晨,我叔叔已经筋疲力尽。他忽然挺起身,睁开眼,喃喃地说话,亲戚趴到他的耳边才听清。唱完国际歌,他用尽所有力气,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起来,起来,杀鬼子’。他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就这样离开了我们。”陈玉珩眼含热泪,内心翻涌着。让英雄的故事激励后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陈振麓亲属的心愿。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张译心 摄影 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