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生
谁没有吃过食堂呢?
民以食为天。大凡上班上学之人,都吃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食堂,可以这样说,食堂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如影相随。
第一次吃食堂,是八十年代初上高中那会儿。起先午餐是自带的饭盒,到了学校,将饭盒交到食堂边的大蒸箱里,绑扎妥当,做好记号,便可安心去上课。饭盒是铝制的,长方形,饭和菜挤在一盒之中,饭盒用的时间久了,被撞碰摔打的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照样用。上午下了课,同学们三三两两取回各自饭盒,围在班里吃开来。那时,大家的伙食水平相差不大,也没啥特别好吃的东西。饭盒吃腻了,就到学校食堂买回一堆饭票,花花绿绿的塑料薄片,壹角贰角,壹分贰分伍分,壹两贰两,面值并不大。食堂的饭菜,头些日子有股新鲜劲儿,吃着吃着,口味即乏善可陈了,每周的菜谱来回倒腾,后来竟然摸着了规律,周几吃什么,背也背得过来。初识食堂,并无些许快感。
参加工作后,单位是涉外饭店,食堂伙食多少有了些馆子的味道,花色也相对丰富。有时候,食堂里的饭菜,比家里的还要可口,时不时的,还有惊喜。京城国家部委的大食堂,也吃过几个月,饭点儿排起队来,颇壮观,好处是饭菜可选择余地大。
食堂也有逆袭的。吃食堂吃出念想来,首推二十二年前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那时候学校设在市郊奉贤县,周围田畴水塘环绕,虽地处偏僻,校园里却古树婆娑,幽静恬美。食堂伙食更是令人弹睛落目,色香味形俱佳。各色炒菜琳琅满目自不必说,嘉兴的粽子,宁波的汤圆,上海的小笼包,南京的鸭血粉丝汤,苏州的酒酿小圆子,杭州的定胜糕,江浙沪一带的地方小吃,轮番上阵,争奇斗妍,吃的我眼花撩乱,喜不自禁。偶然间,又发现一片竹林深处有一座小食堂,食客不多,闯入之后,始知是学校老师们的专属区,皆是雅座。小食堂里的炒菜,是现点现炒,每菜价格在一元五角至三四元不等。我们同行的三人试着点了四个菜,几位年轻厨师用小炒瓢三下五除二,很快上了桌,浓油赤酱,典型的海派菜系风格,口味那叫一个绝!上海旅专当时设有烹饪专业,食堂厨师也是学校里的实习学生,故学艺刻苦,烧菜不马虎。我最钟爱的菜有:烧四鲜烤麸,油爆白虾,烧鳝糊,笋尖炒太古菜,外婆红烧肉等等,三人每餐共花费十一二元,吃饱吃好,划算到心跳。
馋人有口福。十年之前,我遇到了心目中排名第二的食堂:北京大学食堂。北大校园中的食堂有多处,除常规几大中餐食堂之外,另有穆斯林食堂和西餐韩餐食堂种种。我常去的两处,一处在网球场东南侧,以售卖北京风情的菜品和面点为特色,艾窝窝,驴打滚,芝麻酱烧饼等京城小食,皆可在此吃到;现下现卖的三鲜水饺,自锅中忽拉倒入柜台上长方形容器中,冒着白腾腾的热气,个大,馅足,雪白,一准儿把胃里的馋虫勾岀来。早餐尤得我爱,豆浆,油条,馅饼,炸糕,烧饼,京味点心,茶蛋,各种稀饭,小咸菜,贴合我意。这座食堂的亮点是副食。
另一处,在其斜对面,以全国各地地方小吃为主打,最受学生青睐,午餐时段,人流熙攘。找座位全靠眼尖屁股快。我第一次吃四川冒菜,第一次吃沙县小吃,就在此间。麻辣烫,砂锅煲,粉面,小火锅,不一而足,洋洋大观。这是一爿最不像食堂的食堂,极似误入了某个古镇上的特色小吃街,操着各种方言的吆喝声,散发出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息,价格也便宜公道。
食堂菜不讨巧,人尽皆知。根子就在众口难调,有喜辣的,有嗜甜的,有无肉不欢的,有天天食素的,食堂伙食即是拿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我看来,国内食堂界有几款大众经典菜,几乎没有一座食堂里的师傅不会做,也几乎没有食客没吃过或没见过,且受欢迎程度颇高。食堂中的荤菜头牌,我选一款红烧狮子头,拳头大小,出镜率超高,味道大都不赖,也算是一道工夫菜;素菜皇后,西红柿炒鸡蛋当仁不让,这是一款人见人爱的家常菜,咸甜口,佐饭佐面皆宜;半荤半素的,是一款川菜家常菜:蚂蚁上树,菜名猎奇,并不辣,喜欢吃的人不在少数。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现如今,学校里的食堂,恐怕是无缘再亲近了,北京大学的食堂饭卡,我一直收藏着,没有退回,睹物思旧,未名湖畔的求学经历和那些天南地北的食堂小馔一样,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