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基层医疗是卫生健康事业的“网底”。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群众看病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近日,市卫健委联合市委网信办组织“卫生健康服务在基层”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网络“大V”等围绕“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和“感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扩面提质”主题,先后前往西海岸新区和即墨区走访调研,感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
记者采访了解到,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作为全市第一家县区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正积极推动新院区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院长周雷升介绍,新院区位于灵珠山街道,规划设置1000张床位,用地面积100.6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目前,16层的综合诊疗楼已经建到12层,预计明年5月前封顶。按照施工计划,新院区将在2025年底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
作为深化中医药改革的重要成果,西海岸新区目前已建成全市首家“智慧中药房”,配置了180台煎药机,日煎煮能力达3000余张处方,并且实现了物联网及互联网技术全程支持。在主城区范围内,煎好的中药可以在8小时内送到患者家中。
西海岸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招才引智”的政策创新。西海岸新区在全省率先突破中医人才专项引进政策,出台职称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激励机制,近三年引进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160名、本科生210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由8%提高至30%,千人中医医师数达到0.72人,位居全省前列。
人才济济推动了中医学科发展。西海岸新区目前已建成中医类别国家级特色专科2个、省市级重点学科12个、基层特色专科16个,成功创建了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该区还成功实施名老中医师承带教行动,设立名中医工作室10家,省市级名中医数量全市最多。
在大力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西海岸新区还在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目前已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处,丹参、艾草等种植面积达2.5万亩,引进投资50亿元的中医药健康产业项目,明月海藻海洋中医药制剂制备等走在全国前列,国风药业等中成药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西海岸新区还不断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文旅等跨界融合。建成全省首家国际大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创建了2处省市级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和1处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单位。
目前,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已在全市铺开,惠及更多群众。青岛是国家支持的15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全市有中医类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达3442家,中医医院床位达到7890张,现有中医医师7036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7%、26%和11%;新增中医药领军人才11名、市级中医药名家12名、基层名中医22名。青岛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公立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4家中医医院通过三甲复审,三甲中医医院数量居国内同类城市首位。
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越来越多北京、上海的专家下沉到青岛的区市医院。比如,即墨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高水平诊疗服务。
在即墨区人民医院今年新启用的南门诊楼,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在知名专家门诊有序候诊。即墨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宋启京介绍,医院聘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妇科主任、中国医学会卵巢癌学会副主任委员崔恒教授为首席专家,完成了对医院妇科治疗技术和专科建设的系统革新,并带队攻克一系列卵巢癌领域疑难杂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诊。目前,该院妇科即墨区域外患者占比达到了31%。
不仅如此,该院还分别与北京、上海等地10多家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院、科合作关系,有力带动了医院学科发展,部分学科的专业技术达到国内县域医院领先水平。
据介绍,即墨区人民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技术合作医院,还是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协作基地。该院与上海壹博医院签订了脑瘫外科技术培训协议,大力提升了肢体伤残、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治疗能力。目前,即墨区人民医院拥有山东省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青岛市县域临床重点专科6个,妇科肿瘤、脑血管病等疾病已基本实现“足不出区”治疗。
即墨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陆钧林介绍,近年来,即墨区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投资约43亿元,启动了即墨区中医医院北部院区、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项目等21个卫生健康类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目前8个项目已投入使用。此外,即墨区近三年投资约1.68亿元用于改善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配置,为基层卫生院完成彩超更新,为部分机构增配CT等基础医疗设备。截至目前,即墨区已累计培养引进省级以上名医14人,打造省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县域临床重点专科7个,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增量扩容和存量提质。
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2023年,我市基层医疗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市100%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30.7%达到推荐标准。3433个一体化村卫生室配齐重点人群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519个中心村卫生室配齐心电图机、除颤仪、血液分析仪等设备,乡村医生中大专以上学历及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助理医师占比增至68.5%。我市还因地制宜组建16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慢病长期处方、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1名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坐诊、延时服务等措施,自9月实施以来已有67.96万人次受益。基层诊疗量占比增至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