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近年来,青岛始终将人才作为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敞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宽阔胸怀,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完善支持人才各类制度举措,努力把潜在人才“挖”出来、把紧缺人才“引”进来、把更多人才“聚”拢来。在青岛这片热土,济济的人才正不断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10月19日,2023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暨第二十三届“蓝洽会”在西海岸新区盛大启幕。这场专属于青岛与海内外人才的“约定”,一年一度,不曾间断。
本届活动以“聚才聚力 创赢未来”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本届大会现场设置了“人才强青”推介、重点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产学研项目洽谈会、“智引全球”蓝色招聘活动等板块,旨在吸引集聚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人才科研项目借此盛会落户青岛,将“人才强青”计划向纵深推进。
本届“蓝洽会”累计发布3415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并首次开展海外人才现场招聘活动,组织110余家用人单位现场提供5700多个招聘岗位。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在青“落地生根”、先进技术项目在青“开花结果”,极大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依托“蓝洽会”平台,青岛人才优势正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海外高层次“人才红利”不断为青岛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强劲动能。
全球“张榜求贤”,“引才磁场”聚势而强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青岛始终敞开胸怀,为城市发展汇聚人才优势、蓄积发展动能,与人才同舟共济、相互成全,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良性互动。
本届“蓝洽会”着眼产才融合,聚焦智能家电、海洋装备、人工智能等24条重点产业链,征集并发布了17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3415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
对比今年的人才需求清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人才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0%,领军科学家、研发工程师、博士及博士后、项目总监等产业领域紧缺人才,约占总需求的55%。
从人才需求单位来看,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对人才的需求占比41%;央企以及青啤、海湾集团等青岛知名国企人才需求占比15%;还有海尔集团、歌尔股份等上市公司、头部企业,人才需求占比20%。同时,今年对人才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博士需求占比超过50%,约有36%的岗位要求人才拥有高水平论文,30%的岗位要求人才拥有相关领域发明专利,35%的岗位要求人才参与过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的岗位希望人才拥有世界知名企业的实习、实践经历。
千金买骨,人才有价。“真金白银”是“抢人大战”最直接、最有效的“招数”。在大会当天同步举行的“智引全球”蓝色招聘活动现场,不少用人单位对急需紧缺人才都不吝重金求索:中国海洋大学为新引进的“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开出最高80万年薪;青岛能源所招聘组群/研究组负责人,项目启动经费最高可达1亿元……
优厚待遇背后,是市场主体“引凤归巢”的真心诚意,更是城市尚贤爱才的强烈信号。大会还为求职者提供了直达专车、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就业对接等一揽子暖心服务举措,这些“诚意”也成为本届“蓝洽会”揽才入青的又一“利器”。
欲登高而远眺,人才举足轻重。以人才为城市发展赋能助力,不但要引得进人才,更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作为唯一承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发布全省首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推出“梧桐树”聚才计划等系列政策,设立科研创投风投基金5.6亿元,聘任185名两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产业专家顾问,集聚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67人,人才成长和发展生态不断提升。
锚定“产才融合”,“项目动能”加速释放
历经23年,“蓝洽会”早已发展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它不仅是海内外人才共话发展的盛会,更是青岛招引人才、精准对接高端创新项目的长效平台。
为进一步促进产才融合、供需契合,系统提升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整体效能,增进“蓝洽会”活动实效,自年初开始,青岛市围绕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及科研项目合作需求,常态化开展需求征集,并通过线上平台即时对接,促成了一大批项目签约落地。
在“蓝洽会”开幕式现场,8个重点项目完成集中签约,涉及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其中,既有致力于环境工程、环保安评等业务,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定制和提供一站式环保服务的“废弃处理技术”项目;也有利用机器算法和可视化技术,助力企业智能匹配国际客户、拓展跨国合作的全球智能商业一体化解决平台。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有助于青岛创新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贯通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现场集中签约的重点项目外,本届“蓝洽会”也在搭建桥梁,为科研成果主动寻榜找“婆家”。聚焦各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亟待创新突破的“卡脖子”难题,本届大会邀请到来自海洋船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的8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携科研项目在分会场设展推介。打破原有物理地域空间限制,变被动为主动,与参会企事业单位现场对接洽谈,打造高水平项目展示平台,助力优秀海外人才、项目扎根青岛,兴业青岛。
奏响“蓝色乐章”,“双核引擎”逐波斩浪
海洋是青岛突出的特色优势。2023年,山东研究确定了16市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青岛的选题正是“海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强化西海岸新区、蓝谷‘双核’引领作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正以“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为目标,在驶向深蓝中寻求更多海洋“合伙人”。
瞄准前沿蓝色经济,广纳海洋领域高端人才,“蓝洽会”举办的初衷,便是发挥高端人才的“塔尖优势”和“杠杆效应”,撬动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智力资源,实现平台价值倍增。
也正因如此,在当天的大会上,我们听到了这座城市对于涉海涉蓝人才最赤诚的“鼓与呼”——“我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产业集群……众多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海洋人才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平台……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推动青岛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松林向全球涉海涉蓝高层次人才发出了聚青留青的诚挚邀约。
以会为媒,青岛也借由此次大会,全力推介了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的亮点与优势,向全球发出了“深蓝之约”。
“西海岸新区大力发展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快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50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在新区布局”;“青岛蓝谷集聚了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等海洋科技‘国之重器’28个,拥有98个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
作为两大“海洋人才活力区”的承载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面向海外人才作出重点推介,也成为当天海内外涉海涉蓝人才讨论的热点话题。
叫响“金字招牌”,“人才盛会”引凤来栖
高筑黄金台,贤士八方来。
历经23载精心培育,“蓝洽会”已成为国内外高端技术、创新项目产业落户青岛重要的资源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和凝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青投资兴业的“金字招牌”。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青岛海氏海诺集团首席研究员惠觅宙,2015年通过第十五届“蓝洽会”引进并在青岛落户。他认为,“蓝洽会”作为一个平台,集聚起一批能攻克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作为一架桥梁,串联起优质项目与高端人才智库。
青岛联兴灏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竹毅最早与“蓝洽会”结缘是在2019年,当年他在2019年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谈及“蓝洽会”,他感慨:“这是我们团队来青创业梦开始的地方,更是实现创业理想的福地。”
“在这里能找到对的人。”“这里能看到全球海洋领域的顶尖事业、顶尖团队和顶尖人才,更好地满足我们对前沿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作为名副其实的人才“磁力场”,每届“蓝洽会”都吸引着大量用人单位踊跃报名,觅得佳才。
自2001年以来,“蓝洽会”发布海外人才岗位需求2万余个,吸引近1.3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报名参会,3150余名海外人才成功留青创新创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60余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站上新起点、承载新使命的青岛,诚邀广大海内外人才通过“蓝洽会”平台,深入了解青岛,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到青岛产业发展中来,不断延展青岛的“国际人才朋友圈”,与这座青春涌动的湾区城市共赴美好未来!
任晓萌 吕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