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本报8月9日讯 今天上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走在前 开新局”主题新闻发布会(青岛专场)举行。近年来,青岛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城市、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1)》评价中位列全国第九。2021年,青岛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4.85/10万、1.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今年3月,莱西突发本土疫情,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和兄弟部门齐心协力,并肩前行,用一周时间遏制住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用14天时间实现了莱西疫情社会面动态清零,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干净彻底地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近年来,青岛市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断扩容,质量也不断向高水平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8574家;床位6.77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床位6.61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3人。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建成青岛医院。获批建设2个综合类别、4个专科类别和1个中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肺病、康复、心血管3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新培育13个市级及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中省级中心3个、国家分中心4个。有63个学科入围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学科百强榜单,入围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医改就是向“看病难、看病贵”开刀,让人民群众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健康服务。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以下,药占比降至27.32%;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2.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3个百分点,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6个区市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市,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建成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18个县域医共体、15个专科联盟和8个远程医疗协作网。
为提升群众就医办事便捷程度,近年来,青岛市“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按下“加速键”,打破了时空壁垒。86家医疗机构接入“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提供预约缴费、报告查询、候诊信息播报等智慧化便民服务115项,服务居民1520万人次。“全市一家医院”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搭建基础支撑平台和智慧检查检验系统,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上线运行“出生一件事”系统,实现《出生医学证明》《社会保障卡》和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登记等业务一键联办。“就医付费一件事”初见成效。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青岛市正在加速推动健康管理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推动关口前移,做到早预防、早管理。青岛在全国、全省率先建成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2021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8%;城阳区以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国家级健康促进区评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历年来最好成绩通过第五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全市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68家,居全省第一。建成各类托育机构662个、托位2.35万个,2021年有35个托育建设项目获批国家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构建了“一中心十平台”的出生缺陷防治“青岛模式”,实现了全市每名育龄妇女从孕前、孕期到新生儿出生、成长各阶段的闭环式管理。
青岛市牢牢把握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为民服务能力。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在国内率先开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院普遍开展“送汤药上门”服务。在上合示范区国际客厅设立中医药展示厅,全国唯一的海洋中药重点实验室落户青岛。政府办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全市建成国医馆169个、精品国医馆61个,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9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基层中医药服务圈。
今年,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将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深化健康青岛建设,顶格推进智慧医疗、医学攀峰、强基提质、分级诊疗、能力提升、清廉建设六大攻坚行动,健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强市,构建更高水平更加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