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6:理论周刊
借势文化资源 赋能城市更新

  郑  国

  今年是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成效彰显。中山路3D裸眼大屏秀引爆市民及游客对城市更新的新期待,一时间人潮涌动。城市更新项目的爆红,一方面是对全新数字技术的巧妙运用,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更直观、深入地呈现城市的历史、特色与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对地域文化、城市历史、市民情怀的尊重与顺应,是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有益尝试。这一成功案例显示,城市更新需要借势文化因素,把文化存量变成传播流量,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表达,建设文化城市。

  对标国际大都市目标,建设文化城市

  面向“十四五”,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篇章,在文化领域提出“先进文化引领、多元文化交融”的目标任务。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要积极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自觉对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要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拥有雄厚实力、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展现国家形象的高能级城市。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文化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深层次上则取决于文化动力的强弱。

  “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是百年前康有为对青岛发出的赞誉,也是青岛享誉世界的城市名片,如今已经内化为城市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符号。从历史上看,除去碧海蓝天这些自然禀赋外,这是百年来城市建设持之以恒培育发展的结果,是城市色彩美学与现代植树造林观念引入落地的结果,是城市与文化相互成就的范例。城市更新借势文化,要善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唤醒城市文化因子,以文化遗产、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创意实践等赋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山海城湾一体特色,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地标,建设北方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实现建设“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城市更新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在文化领域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2021年青岛城乡居民人均消费32878元,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支出3363元,涨幅高达11.7%。从长期看,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较2016年增长62.1%,年均增速10.1%,是唯一一项年均增速达到两位数的消费大类。再以博物馆为例,“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由7亿人次增至12亿人次,年均增加1亿人次,预计“十四五”末年度参观达14亿人次,将成为世界上参观博物馆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应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加大文化供给侧改革,以品牌化的方式,呼应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建设高起点的设施平台,从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实现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一是要善于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布局文化空间。202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山东省16市每市建成不少于50家城乡书房和乡村书房。借助城市更新的契机,结合文旅融合、事业产业融合、文化科技融合的理念,可选择适宜地点打造城市书房、街角阅读书屋、特色博物馆、新型城市展演空间,力争打造成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助力书香青岛建设和艺术城市建设。二是善于沟通古今,传承好历史文化优势,复兴老城区区域演艺中心的地位。历史上,劈柴院是青岛平民娱乐中心,可谓青岛演艺中心的早期雏形。周边聚集了电影院、茶社、戏院等娱乐场所,这里也是艺人成长的地方,当年一些很有名的艺人如相声演员马三立、山东琴书演员商业兴、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等最初都是在劈柴院崭露头角的。

  因此,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建设老城区演艺中心有利于挖掘历史底蕴,适应时代要求,繁荣发展青岛文化经济,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尽快形成与青岛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演艺经济。

  对标联合国申遗目标,主动落实城市申遗要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从点向面开展体系化整体性保护,即从狭义的文物保护转变为传统风貌的保护,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保护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因此,需要升级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方式,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编制规划设计,既要给每一处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迹建实体档案和数字档案,也要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信息抓取与决策支撑的管理平台,结合云端数据分析进行日常管理与局部改造,从而提高保护更新的科学性和数字化水平。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依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城市申遗的标准主要包括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因素。“突出的普遍价值”可以理解为遗产的珍贵性和本体的不可再生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文化遗产自产生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外形和特征,即历史的原貌。所谓完整性,是指衡量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无缺陷的状态,主要体现在空间组成和文化环境两个层面。城市更新过程,也是逐步落实城市申遗要求的过程。

  2017年,厦门鼓浪屿提出“历史国际社区”的申遗主题,关注社区和人以及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和延续,并最终申遗成功。这是鼓浪屿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值得借鉴学习。我市申遗准备工作要注重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共同参与,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原真性保护、培育、展示和发展,从而使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创造者与原生环境密不可分,文化在它的原生地得以实时展示,人们能真正感受到活态的文化遗产,以动态的方式营造一种“居遗产之上”的人居生活范式,寻求文化遗产在现实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这也是对城市更新提出的必须遵循的最高要求。城市更新过程中要自觉按照申遗的标准和原则,建立起强有力的城市申遗推进机制,统筹市区合力,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居民进行开放式保护,体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激发居民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身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承载与传续意识,提升自身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居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底色和基调。

  对标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典范,打造创新创意高地

  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青岛自我加压,提出建设“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典范”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保护方式和保护机制上更新理念,树立全新格局和视野。

  城市更新中要积极引进尝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各种可能,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特别是多媒体、互联网、AR、VR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建立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把既往存量变成传播流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强,提升城市文化感染力。传统修旧如旧的方法仅仅是城市更新的第一步,要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必须使之“活”起来,变成修旧如“新”。其关键是导入新产业新功能,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探索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达到历久弥新的效果。因此,要根据老城区的具体实际注入合理的新功能、导入匹配的新业态。如何做到新旧共通,新旧共鸣,新旧共存,需要持续挖掘历史文化因素,以更加富有创意的方式,打开呈现建筑中的青岛、非遗中的青岛、遗迹中的青岛、记忆中的青岛。尽快开发整理老城区以特色遗存、网红打卡地为主的旅游线路,制作成精美的旅游地图。开展“博物馆+”、“历史建筑遗产+”的文化体验旅游新业态,吸引亲子游、研学游等文化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在工作机制上,要广聚城市更新朋友圈,成立城市更新保护联盟,汇聚国内外城市更新头部企业、专业机构及个人,探索创新产业开发建设的新模式新体验新技术,引导产业聚集。从区域协调、产业集聚、功能提升、风貌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结合新业态、新经济、新体验等方面,每年开展国内和市内城市更新十大优秀案例评选,以实绩实效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关注·专题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
   第06版:理论周刊
   第07版:公告
   第08版:公告
借势文化资源 赋能城市更新
奋力“走在前、开新局”
“四责协同”助力 全面从严治党
建设廉洁文化 厚植清廉根基
青岛日报理论周刊06借势文化资源 赋能城市更新 2022-08-06 2 2022年08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