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叩背、排痰、吸氧、准备餐食、整理收纳……4月9日晚10点,河北52岁的护老家政员黄女士结束了当天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母婴护理类和养老护工类的“一老一小”家政服务订单需求旺盛。然而,“能兼顾两者的家政员实在难找”。家政行业需求升级,从业者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提升技能?记者展开了采访调查。
需求升级与技能短板并存
“阿姨能帮忙带娃做饭,但照护老人实在不会。”河南付女士的困扰,折射出当下家政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付女士请的家政员耿阿姨从业7年,日常可同时照料两名2-3岁幼儿,并完成家务与三餐。但若要兼顾照护老人,耿阿姨对记者坦言“力不从心”。
这一矛盾背后是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一老一小”照护需求呈现“规模大、多元化、持续性”特征。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政服务业需求急剧增长,朝着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据统计,家政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而实际市场需求高达5000万人,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更是紧缺。供给不足是限制家政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隔行如隔山,哪能两头顾”
在谈及能否同时兼顾护老与育儿时,黄女士连连摆手:“隔行如隔山,哪能两头顾,门道差得远呢!”她解释,护老需掌握吸痰、腹膜透析等医疗操作,而育儿则要记录婴儿每顿奶量、营养搭配,甚至早教互动,二者的专业性跨度非常大。
这一情况也得到了家政服务公司的认同。北京某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周女士告诉记者,半自理老人或不能自理老人以及小月龄宝宝,都是需要细致照顾。阿姨精力有限,不能同时照顾两位服务对象。
周女士还提到,不管育儿还是护老,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然而家政公司在对上岗阿姨进行培训时,通常是针对单一特定群体。因此,家政员在技能方面也难以兼顾育儿和护老。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要“推动‘一老一小’服务场景融合”,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对此,南京某家政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高华瑞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制定复合型社区照护师职业技能标准,推动“一证多能”。此外,建设“家政+养老+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新建社区明确配建标准,老旧社区改造闲置物业补短板,并建立社区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动态监督价格、安全等指标,对承接社区养老的员工制家政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实现让家政服务“请得到”“用得起”“放心用”。
基于跨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杏果强调,推动“一老一小”融合式服务供给补贴政策协同,减少政策碎片化,激励补贴向居家和社区服务提供者倾斜。“可以通过‘老幼共托’试点扩大,逐步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李杏果说。 姜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