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环境中,苏区干部依靠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爱戴和拥护,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话。
“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是苏区干部最重要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先后撰写发表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调查报告。在他的倡导影响下,从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苏区各级干部兴起调研热潮。
兴国县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体察群众疾苦,寻找问题根源,实事求是地予以解决。他们坚决执行党的土地政策,分土地给广大农民,使他们得到切实利益;组织耕田队、劳动互助组帮助群众生产,增加土地的产量,改善群众生活。他们还把解决群众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读书上学、求医问药、交通出行、婚丧嫁娶等日常问题当作重要工作。比如,夏荒时乡政府立即从外地粜了米来救济广大群众,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苏区干部没有薪金,只有伙食费,每月节省一点儿伙食尾子(余款),用以剃头和交纳党费。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当时很多干部是自带粮食办公。1934年春,为克服困难、节约经费,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不要公家发伙食费,从家中背米办公。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离开苏区后,在一次战斗中游击队被打散,刘启耀与组织失去联系。他身上虽背有一大包充作党的活动经费的金条,但在找寻组织途中即使沿路乞讨,也从未动用丝毫党的经费。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夸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还特别书赠“模范兴国”4个字。
“生不投降,死不叛党”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干部好作风产生的内在根源。
江善忠,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村人,22岁秘密加入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凶残的敌人对群众进行血腥报复。江善忠率队进山打游击,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悬赏500块大洋要他的人头。
1934年底的一天上午,江善忠接到地下交通员报告,敌人大队人马向藏有红军伤员的石门寨扑来。情况万分紧急,为了拖住敌人,给伤员转移赢得时间,江善忠毅然将追兵引到了山上的绝路。他提着双枪边打边撤,一路攀上棒槌峰,利用岩石作掩护,打击追敌。子弹打光了,他就用石头往下砸,砸得敌人不敢上前一步。很快,山顶上能搬动的石头也都砸光了。敌兵慢慢逼近,想活捉他这个“大官”,去领取500块大洋的赏金。江善忠放声大笑,从容不迫地跳下了悬崖。第二天,群众收殓烈士遗体时,发现江善忠的内衣上写着:“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苏区干部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觉悟。曾任中共兴国县委书记的胡灿,在1931年国民党军队烧了他家房子后,写诗安慰悲伤的妻子:“房子烧了不要紧,只要人在值千金。共产主义定实现,阶级仇恨永记心。”赶跑敌人后,胡灿兴建了3间简陋的土坯房。人们劝他盖个好点儿的房子,他摇头谢绝,毅然在门楣上镶嵌一块亲题的石匾“也是居”,以示共产党人甘居陋室、胸怀天下之情怀。
193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陪同下,率领中央政府检查团来到兴国县的模范乡长冈。毛泽东等人脚穿草鞋分头访问群众,还帮助群众挖番薯、刨花生、种油菜。
一天,在从群塘往火叉塘走的路上,毛泽东遇到红军家属刘长秀,便和蔼地问:“大俵嫂,去哪里呀?家中有几个人吃饭?”刘长秀说:“丈夫和长子都当红军去了,家中还有一女一小崽。春上,家里无米,乡政府便从公略县办米来接济我家。早几日,女儿生疖子,乡卫生员便送药上门。共产党真是好,什么事情都替我想到了……”
毛泽东把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称赞长冈乡干部:“他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实意的爱戴,他们的战争动员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