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5:文史
抗日根据地“豆选”民主的生动记录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生动反映了共产党人组织民众“豆选”时的情景。

  边区的投票方式

  所谓“豆选”,就是用“投豆子”的方式进行选举。1937年5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1941年1月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第六条指出:“边区没有‘贿选’‘圈定’‘结党营私’那一套,是可以保证的”“革命的目的,是为老百姓求自由”。我们从1942年5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的解释及其实施》中还可以看到,“投豆子”最适合于文化低落地区,计票明白不混杂,选民也容易“解得开”,在乡市选举很合适。

  当时,考虑到广大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投豆子”这种简便易行的投票方式一经提出,很快就成为各根据地最重要选举形式之一。通过“豆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有效推广了民主选举制度,赋予了广大民众选举权利,实现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社会革命。

  张云川访问苏北

  农工党老一辈领导人张云川曾亲身见证过“豆选”。1943年3月,在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的支持下,时任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党的前身,简称解委会)中央执行委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解委会是其成员,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光明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副社长的张云川,从国统区重庆出发,辗转千里、风尘仆仆抵达苏北根据地访问,受到了陈毅、罗炳辉、谭震林等新四军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并互致诗文慰勉,陈毅还在一首赠诗中称赞张云川是“温温君子度,桓桓壮士心”。

  在苏北,张云川参观访问了新四军军部及二、四师,并深入到地方政府、部队、民众中调查、座谈,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目睹了根据地的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也亲身感受到根据地的政治清明、军民团结和民主氛围,其中自然也包括基层的“投豆子”选举,与国统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向世界介绍“豆选”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访问盘桓数月后,张云川于1943年6月20日踏上归途。一回到国统区,张云川就立即向社会各界宣介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的英勇事迹和根据地的民主兴旺,除了在重庆、昆明、桂林等地发表演说外,他还接受塔斯社、路透社记者的采访,并以“刚文”笔名写成了一篇《苏北见闻记——一个民主政团同盟人士苏北解放区印象记》。

  其中第七部分就特别讲述了苏北根据地的“豆选”:

  最值得一说的,我以为还是民众选举方法的创造。

  乡民大会或区民大会开会时,把候选人加倍提出列坐一排,一一介绍其姓名历史(实则本乡本区人大多相识),每人背后置一斗,如选举九个乡行政委员,则每一选民发给九粒黄豆,愿选何人,即在何人背后斗中投一粒豆,投毕数之,即得票数。后来觉得在何人背后投豆粒与不投豆粒,仍似记名投票法,遂改为每一选民发给横纸条一张,纸上印有圈数与候选人数相等,愿举第几人,即用笔或炭将第几个圈涂黑作记,投诸柜中,而后数之,即同样可得选举结果。

  “豆选”这种投票方式,后来持续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选举形式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常云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寻亲热线
   第A03版:关注
   第A04版:畅游天下
   第A05版:文史
   第A06版:金融理财
   第A08版:家风
抗日根据地“豆选”民主的生动记录
武大郎要在开封城卖烧饼有多难
广告
徐海东挑水挣钱交了第一次党费
广告
老年生活报文史A05抗日根据地“豆选”民主的生动记录 2024-04-03 2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