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针对就业、人口负增长、延迟退休等热点民生话题,李强也作出回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22年,我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李强表示,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李强指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告诉记者,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人口质量红利时期的到来已具备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张翠玲建议:一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方面要重视人口健康问题,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素质存量。对此应当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此外,受教育状况也是人口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对此要进一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进就业公共服务,以质量提升为抓手,继续保持劳动力资源优势。二要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眼下是人口质量红利机会窗口期逐渐开启的时代,要加快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各项制度,将人口质量红利的理论机会转化为现实。同时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利用好技术进步与创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延迟退休亦成为热议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对于今年会不会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问题,李强表示,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合适的时候稳妥推出。 (尤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