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4:文化周刊
痴迷篆刻数十载
张铁人:以刀代笔“耕”出一个新世界
张铁人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作品。

  走进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昌乐路上的“万宝斋”,大大小小、内容各异的篆刻作品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印章王国。作品的主人张铁人,今年65周岁,一头蓬松的长发,一副连鬓络腮的胡子,是他给人们的最初印象。而走进他的世界,你会发现,粗犷和细腻、豪放与坚韧被他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正如他的篆刻作品一样。

  1 家庭氛围熏陶 从小潜心篆刻

  张铁人1957年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受父亲的影响,兄弟三人从小就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从小就爱画画刻刻,尤其喜欢摆弄石头。”张铁人告诉记者,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家里条件艰苦,但他经常以床为桌,坚持学习篆刻,也逐渐养成了坚持的习惯。

  1979年,张铁人被分配到崂山脚下的青岛料石总厂从事雕刻工艺,这让从小就爱好雕刻的他喜出望外,可谓如鱼得水。“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芯就出自该厂,那时就对料石厂有了印象,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这工作,我就暗下决心要干好本职工作。”

  说到做到,为了更快更好地向师父们学习技术,张铁人选择住在厂里,抓紧点滴时间练习篆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1982年,入职不到三年的他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由青岛市老一辈书法名家高小岩、杜颂琴、刘遵三等开办的书法理论研习班,篆刻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起,张铁人的篆刻作品第一次发表在报纸上,这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那些年的生活是非常充实的,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回家就是刻章,虽然很忙,但自己喜欢的事,就心甘情愿去坚持。”

  2 作品细腻深邃

  结缘多方知己

  张铁人的制印因材制宜,灵活运用,以平求活,他的篆刻作品善于将章的形态和内容相结合。在他位于“万宝斋”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他刻过的大大小小的章石作品,内容各异,刀锋所到之处,疏朗有度,意趣盎然。“我的篆刻手法比较传统,以冲刀为主,切刀配合。”

  张铁人告诉记者,由于料石厂停产关门,从2000年起,他从企业领导岗位上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书法篆刻艺术的学习与求索中,作品细腻深邃,对每一份篆刻作品都是精中求美,反复矫正笔画的轻重走势。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等300余家报刊发表过。“篆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每天不动刀,感觉就缺少了些东西。”

  张铁人善于为名人治印,多达百余方,画家、学者、将军、科学家、英模人物……“这么多年,自己究竟有多少作品,从没有去计算过,但因为篆刻这门传统艺术,让我结交了无数的朋友,也与许多大师结缘,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3 做事贵在坚持

  期待推广篆刻

  从事篆刻几十年的时间,张铁人一直相信一句话——“贵在坚持”。“不管以前的生活多么艰苦,那都是财富和动力,只要肯坚持,就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过去,因为坚持,他常常在工作台前忙到凌晨,一旦有了新想法,不管多晚多累也会爬起来创作篆刻作品;现在,即便生意萧条的时期他也咬着牙挺住,使万宝斋成为第一批入驻文化街、现仅存的3家店中的一家,“铁人篆刻”的招牌也成为文化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多年来,张铁人还一直坚持参加慈善献爱心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艺术的道路上,我得到了众多老师与朋友的支持。虽然我在篆刻方面有所领悟,但我深感还要一如既往地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因为我爱中国字,我热爱书法篆刻艺术。”

  匠心不改,用心灵镂刻每一枚篆章,在方寸之间,定格完美字符。张铁人说,他用不懈的学习和坚持来快乐自己,他更希望用自身的匠心和手艺去推广篆刻艺术、回馈他人。

  记者 许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乐龄快报
   第A03版:家风家史
   第A04版:文化周刊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8版:文史春秋
张铁人:以刀代笔“耕”出一个新世界
翰墨丹青
丰收节里话秋分
别笑,这些都是成语
河北博物馆:长信宫灯
扫一扫
广告
广告
广告
老年生活报文化周刊A04张铁人:以刀代笔“耕”出一个新世界 2022-09-23 2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