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多地持续高温热浪天气,高温带来的影响除了常见的中暑,还要警惕心血管疾病,专家提醒:夏季是心脑血管高发的季节,尤其是35℃以上的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
1 温度越高,心血管更易崩溃
2022年3月,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夏季温度越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越大。研究人员分别调取2001年~2015年间6、7月份,英国英格兰、威尔士和美国华盛顿州金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成人死亡的数据。
结果显示,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夏季夜间温度每升高1℃,60~64岁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会增加3.1%,且65~69岁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60~64岁成年人高出50%以上;在金县,65岁及以下人群中,温度每升高1℃,死亡率增4.8%。
2 为何高温时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1.心脏等脏器血流量减少
高温、高湿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
2.汗液蒸发,血液黏稠
高温下出汗也多,体内的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会让血液变得黏稠,血栓也就容易出现,引发心肌梗死。
3.高温天气,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
高温天气还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而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脏负担。
4.情绪烦躁,血压波动
夏季高温,容易烦躁,情绪不稳定,导致血压波动,诱发冠脉斑块脱落,引起心梗。
5.过度贪凉,形成血栓
三个冷——冷空调、冷水澡、冷饮,在心血管医生眼里,是健康大忌。夏天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大脑、心脏等器官的血流量锐减,易引起缺血,外加人体大量出汗,血液相对浓缩,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易出现凝血,造成血管栓塞。此时一有冷水冷气等外界刺激,温差大,斑块易破裂,继而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3 夏日护“心”,做好这几点
1、控盐每天5克以内
饮食清淡很重要,在家吃饭就能主动地控制好盐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每日盐的摄入量,需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瓜果及豆类制品,摄入更多的钾,以防血压升高。
2、推迟晨练时间
夏季心脑血管清晨犯病的比例和概率较高。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早晨6~10时。因为从睡眠中醒来的身体,此时正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从而增加了发病的可能。
建议在清晨这段时间,别有大运动量的活动。有晨练习惯,也应适当在早上多休息一会,推迟晨练时间。
3、气温超32℃少出门
当环境气温达到32℃时,老年人要减少体力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4、情绪保持愉悦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十分重要。天气闷热、人多嘈杂,使人容易烦躁,而情绪激动失控、紧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患有心脑血管的老年人应注意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其实这就相当于给血管放假。
5、空调别低于25℃
专家建议空调尽量别低于25℃,房间要经常通风,当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起来走动走动,加速血液循环。从室外回到空调房时,建议先在门外或走廊处待一会儿再进去,给身体一定的适应期。
6、不渴也要补水
既然血液黏稠度增高主要是缺水引起,补水十分重要。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夏天一定要多喝水,不渴也要喝,要刻意多喝,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但不能猛灌冰水,否则容易刺激血管收缩而发生危险。
7、长期药物不能停
夏天,人体血压、血糖相对要低一些,一些人便擅自停药或减药。对于长期使用的药物,有证据显示,一旦停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会迅速恢复到原有高水平。在无医嘱的情况下,不能擅自停药减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