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5:深读
~~~用AI“复活”去世亲人近来成为热点话题 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尚未成熟应加强监管
AI“复活”术 有人欢喜有人忧
用AI“复活”去世亲人近来成为热点话题 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尚未成熟应加强监管
资料图片

  近日,用AI“复活”去世亲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青岛早报记者探访发现,所谓的AI“复活”已形成相关产业链。用AI“复活”逝者的背后有没有隐藏的风险?有否违反法律规定?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采访。受访人士表示,目前该技术尚未成熟,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推动设立行业标准,避免AI产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被用于欺诈等不法行为。

  让“再见一面”成为可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AI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互联网公司涉足该领域,并且在现实中落地了相关场景。

  今年年初,在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举办的2024年年会上,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成为最大亮点。商汤科技利用AI技术“复活”了因病去世的创始人汤晓鸥。汤晓鸥的数字人出现在视频中并发表了演讲,表情、语气,甚至喝水的动作都惟妙惟肖。无独有偶,今年2月,阿里巴巴发布了一款AI模型“EMO”,只需要提供一张照片和一段任意音频文件,即可生成能说话、唱歌的AI视频。该模型发布后,有网络博主利用它生成了张国荣演唱粤语歌曲《无条件》的视频。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从业者为普通家庭提供AI“复活”服务。如南京市的某AI技术团队在一年内帮助600多个家庭实现“在线团圆”,其负责人表示,团队目前制作的AI数字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智能驱动,收集逝者的形象、声音等数据,制作出数字人形象,可以与用户进行简单对话;另一种是人为驱动,也就是在真人“扮演”的基础上换上逝者的形象和声音,可在线上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

  短视频分销引流拿提成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AI“复活”持续发酵,其行业已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链。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AI“复活”视频的博主,有不少都在经营AI“复活”业务,还有博主号称将AI工具和程序代码打包发售,有兴趣者可以留言咨询,有偿获取操作教程。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视频账户基本是分销商或者AI视频制作者用来发布视频引流的,目前主要以公司、团队的形式为主,也有个人在做。付费后,学员可以在线上学习AI“复活”教程、视频剪辑手法以及短视频运营技巧,而一旦成为分销商,则可以负责发布视频、引流等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如果想成为分销商,需要一次性交纳“引流费”,由上线提供相关视频和引流话术。分销商将视频发布到平台后,如果有人咨询制作AI“复活”视频的相关事宜,分销商可以按照话术与对方沟通,达成交易后由上线完成视频制作。“如果是分销商接单,可以与上线进行分成,具体分成比例需要和上线沟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AI“复活”最低只需10元

  除了短视频平台,记者还在电商平台进行了搜索,发现不少店铺声称能用AI“复活”逝者,费用从10元到上百元乃至上万元不等。有的店铺提供“修复老照片+让照片动起来”服务,还有的店铺自称拥有自主研发的数据模型,服务内容更加细化,比如用逝者照片制作其说话视频,30秒以内收费199元,每延长30秒加收50元;一比一还原逝者声音的,收费499元。

  记者随机联系了一位商家,他表示,如果想用AI“复活”去世亲人,需先提供亲人照片或视频、音频,并先支付30%的订金,7—10天完成制作,对效果不满意可以修改。记者询问能否与逝者“实时互动”,该商家表示很难实现,“需要后台数据AI大模型支持,费用高。”一旦亲人“复活”视频被泄露,是否会产生风险?商家表示,生成的视频会注明“仅供‘复活’亲人使用视频”。记者询问能否就相关条款签署合同协议,商家则避而不谈,称自己制作视频使用的是第三方平台。

  一名称只需要10元就能提供AI“复活”逝者服务的商家告诉记者,“几百元以内的AI‘复活’服务只提供形象克隆和声音克隆,即使制作出数字人,也只能说出定制者要求的内容,并不能进行互动。”该商家介绍,如果想要实现实时聊天功能,需要根据逝者生前习惯训练ChatGPT或类似模型软件,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和高昂费用,“费用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

  市民反应有喜有忧

  记者就AI“复活”技术采访了多位市民,有人认为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能弥补情感上的缺憾;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没有意义,只会让自己更难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市民李女士表示,她的姥爷前年去世,如果还能听到他的声音,算得上是一种慰藉。市民栾女士表示,自己很想念外婆,但她生前留下的照片和视频不多,如果能利用AI让她“复活”,留下更多可供纪念的视频,自己很愿意尝试。市民乔先生则表示自己不会去尝试:“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学习如何接受它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面对一个虚拟算法模拟出来的假象,只会不断提醒你真实的存在已经逝去。把AI技术更多地用于服务现实生活会更加有意义。”

  / 各方说法 /

  AI企业从业人员:

  “以假乱真”并不容易

  “用AI技术简单地‘复活’去世亲人并不难,只要有开源的技术就可以了,当然还需要训练模型的机器以及时间上的投入。”岛城某AI企业从业人员秦先生透露,“作为生成式AI技术落地应用的一个细分领域,正在尝试提供AI‘复活’逝者服务的,有初创团队,也有头部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整体上处于低调谨慎的探索阶段。”

  “虽然凭借现在技术生成一个数字人只需要几分钟,但想做到在交流互动时‘以假乱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先生告诉记者,阻碍因素有多种,包括委托人提供的素材过少,制作费用高、时间成本长,家中有人反对等。

  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

  “AI技术‘复活’已去世的人是目前争议性很大的话题。‘复活’的行为一方面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困惑和挑战。”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姜代楠说道。

  在姜代楠看来,利用AI技术“复活”的逝者是一种虚拟身份,在法律上是否受到保护需要商榷,除了可能侵害逝者有关权益外,也可能冲击逝者亲属对逝者的记忆与情感,令其沉浸在往事与悲痛中无法自拔,“最重要的是,逝者希望自己以这种方式被‘复活’吗?利用AI‘复活’亲人引发的一系列争议,仍需要时间作出解答。”姜代楠说,“但这项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尊重生命。”

  青大教授:

  数字人涉及多方面问题

  山东省工业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主任、青岛大学教授李劲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I“复活”逝者是将逝者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输入AI算法模型,模拟生成一个具备逝者性格、记忆、图像、视频和声音的数字人。这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缅怀已逝亲人的一种新方式。严肃地讲,依据AI技术生成的数字人不具备人的基本特征,譬如意识、情感、智慧和生命,而且是否允许采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商业化实现数字人,还涉及哲学、法律、伦理、道德、风俗等问题

  律师:

  应进行专门立法

  山东国曜琴岛(青岛)律师事务所杜慧谦律师认为,AI技术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技术没有对错,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应针对该领域进行专门立法。目前出现的AI“复活”逝者、AI“换脸”等行为,可能涉及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等问题。杜慧谦表示,如果出现泄露隐私、损害名誉或欺诈等情况,市民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20修正)》的相关条款,追究侵权人或平台的法律责任,要求其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邹忠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第A03版:青岛面孔
   第A04版:加快城市更新建设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第A05版:深读
   第A06版:大爱青岛
   第A07版:身边事
   第A08版:身边事
   第A09版:都市圈
   第A10版: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
   第A11版:警戒线
   第A12版:健康
   第A13版:医声
   第A14版:常青树
   第A15版:才艺
   第A16版:天下
AI“复活”术 有人欢喜有人忧
青岛早报深读A05AI“复活”术 有人欢喜有人忧 2024-03-26 2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