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2:开卷
首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中国金银器》~~~
《青色极简史》解码中国文明的颜色密码~~~
首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中国金银器》
不说“金石” 只讲“金银”
《中国金银器》 扬之水 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二○二二年八月 出版

  8月初刚问世的《中国金银器》是一部单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以震撼的著作,五卷共1900余页,有4000多幅插图。在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部大书之后,扬之水写道:“如同所有的作者,一部书稿完成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一部尤其如此,因为它是我此生最费心力的一部书。”

  扬之水独立地寻找学术之路,从一篇论文开始踏入中国古代金银器史这一领域,历时二十年之久阅读考索、奔走查访,最终完成了这部从先秦到清代的贯通研究,用了几近半生之力——《中国金银器》是用她的学术生命写成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作”。《中国金银器》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而且铮铮作响地印证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金银器史写作不易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世界中,重“金石”而很少提及“金银”,这两个词虽一字之差,但相去甚远。士人对金石(主要指钟鼎碑碣)往往世代守护,撰写各式的学术笔记、文献目录,对金银的态度则是重在当下。盛世的时候,金银首饰和器皿作为富家之物,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销熔再造以追求时髦的样式;到了乱世,这些东西都可以拿出来变卖,成为保命的本钱。金银器是艺术,也是财富,不论盛世、乱世,古人都不太在意对金银器的保存。宋代以来,传世的金银器物并不算多,更没有一部金银器史。

  正因为如此,撰写《中国金银器》是开创性的,既需要对古代金银工艺了然于胸,熟悉各个时期造型、纹样的特点,又要能从历代文献中搜寻这些物件出没的痕迹,结合文献记述以观察实物。同时,金银器的历史还是一部尚待开口说话的古代社会风俗史,比起在博物馆中更常见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等,“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被人贪恋和追逐的角色,研究金银器也要对时代的风气和世俗的潮流有很深的理解。而对于众多文学作品和诗词的博闻强记、细致解读,则是扬之水研究十分独到之处,这让《中国金银器》成为一部打通文史、文采斐然的学术佳作。

  扬之水眼中的“物色”

  扬之水在《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一书中,曾写到她最初是如何走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这与她对金银首饰的学术兴趣密不可分。她说:“《金瓶梅》里的金银首饰,可以说是《金瓶梅》研究的小中之小,但它却是我名物研究的入口。”当时的初衷,是酝酿要写一本名为“万历十六年”的书,她向孙机先生求教写的第一封信是有关发髻(明代已婚妇女头戴的金丝或银丝网帽)的问题。后来,研究名物取代了“万历十六年”的写作计划,仅仅关于金银首饰本身就能推动她不断向前追索,聚焦物质文化史中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从众多“小史”中一点一点深挖,扬之水用越来越丰富的例证呈现出器物发展过程中的更多细节。

  有关个别金银器物的研究慢慢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2010)、《中国古代金银首饰》(2014),而新作《中国金银器》是这一方向上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从先秦到清代的各个时期,五卷分别收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代、清代各自有代表性的金银器,既包括金银器皿,也有金银首饰。这部书的特点是:一方面揭示古人的做法,也就是器物制作流程和使用场景;一方面探究古人的说法,即在“诗”和“物”之间架设桥梁。撰序的李旻教授写下了这样的评价:“这部研究巨作是一次文化史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从尘封多年的出土金银器中发掘关于设计、制作、使用、传承的信息,进而考察它们的发展脉络。书中构成叙事的器物图四千余,绚烂如宋人青绿山水长卷。”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贾小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城市更新建设 让生活更美好
   第A03版:新观察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6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7版: 区市风采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慢读
   第A10版:作文课
   第A11版:作文课
   第A12版:开卷
不说“金石” 只讲“金银”
中国色彩 何以青绿?
青岛晚报开卷A12不说“金石” 只讲“金银” 2022-08-13 2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